人物志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个人修养,人生哲学/智慧,
作者: (三国)刘邵 著
出 版 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40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446350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
——刘邵《人物志》
内容简介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可把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个级别,进而再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别人才的,即识别人才的方法,这就是第七章“接识”、第九章“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又讲了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第十章“七缪”、第十一章“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自己的情性影响的,第四章“材理”篇中提到“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刘邵又讲了人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则是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的总结。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做到“释争”的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总体来说,《人物志》一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体现了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人物志》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
目录
编者序
人物志自序
第一章九征第一
第一节见面
第二节九大特征
第三节中和之才最贵
第四节聪明次之
第五节人才的五个层次
第二章体别第二
第一节性格识人
第二节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
第三节十二种偏才性格分析
第三章流业第三
第一节德行高妙的人(清节家)
第二节强调制度的人(法家)
第三节谋略之才(术家)
第四节栋梁之才(国体)
第五节大臣地方官之才(器能)
第六节智慧之士(术家支流)
第七节臧否之才(清节支流)
第八节伎俩之才(法家支流)
第九节文儒之才
第十节骁雄之才(雄杰)
第四章材理第四
第一节言语识人
第二节言谈鉴人优劣
第三节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第四节在论辩中考察人
第五节从言语中察人得失
第六节言谈中的八个优点
第五章材能第五
第一节人才特点
第二节八种人才的优势
第三节各类人才的职权
第四节主管之才与使用之才
第六章利害第六
第一节清节家
第二节法家
第三节术家
第四节智意
第五节臧否
第六节伎俩
第七章接识第七
第八章英雄第八
第九章八观第九
第十章七缪第十
第十一章效难第十一
第十二章释争第十二
附录
书摘插图
第一章九征第一
第二节九大特征
1.观神识人
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
观察一个人的“神”,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这里谈及的“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一样,神发自于人的心性品质,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即曾国藩所说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如果一个人的“神”平和端庄,“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对人忠心耿耿,不会肆意叛主,也不会因周遭事物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节操和信仰,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意志很坚定。
如果一个人的“神”侵邪偏狭,“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神固然与遗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