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瑶学丛书)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秦红增 等著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8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50991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瑶族通史》出版的同时,由广西民族学院组织编写的“瑶族丛书”式与读者见面了。《瑶族通史》和“瑶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是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是海内外瑶族同胞的一件大喜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光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从l998年以来,我们酝酿并着手编写《瑶族通史》,就是为了抢救瑶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发扬光大。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本稿终于编写完成并出版,这是瑶族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那么,《瑶族通史》已经出版了,怎么还要编纂出版“瑶学丛书”呢?应该说,编纂出版“瑶学丛书”,早在编写《瑶族通史》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只因当时考虑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原因,此事就搁下了。因此,编写丛书绝不是凭主观愿望或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根据瑶族研究的状况以及需要和可能而提出来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方法
二、研究线索
三、研究各部分概述
第二章 作物、生计与文化:以布努瑶为例
一、调查地概况
二、玉米与布努瑶定居
三、经济作物与布努瑶的流动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技术、生计与文化:以过山瑶为例
一、调查地概况
二、乡村技术教育
三、生计转型
四、技术变迁
五、社区变化
六、结论
第四章 旅游、生计与文化的再建构:以红瑶为例
一、大寨概况
二、民俗旅游:传统文化再建构的动力
三、木质民居:传统民俗的空间建构
四、服饰文化:民俗旅游中的传统回归
五、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建构
六、晒衣节:民俗文化的集中建构
第五章 生计与环境卫生:布努瑶与红瑶的比较
一、民族村寨环境卫生现状
二、影响民族村寨环境卫生的因素
三、民族地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民族旅游与社区教育:以大寨红瑶为例
一、大寨红瑶旅游开发现状
二、旅游开发与大寨社区教育的变迁
三、民族地区旅游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方法
提及瑶族,人们总会有一些定势的认识或标签。如:是个以山为伴的山地民族,所谓“山谷弥远,瑶人弥多”,“号日山民”;支系众多,称谓繁杂,仅自称就有“勉”、“伏勉”、“门”、“布努”等60多种,他称更多达390多种;频繁迁徙,是世界性的跨境民族。至于在生计方面,情形也是如此,如山地经济,以玉米为主食,刀耕火种式的游耕,烧柴火,打油茶等。其他还有石牌制、村老制、打同年或老庚的习俗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这些对瑶民的基本认知无疑已深深嵌人人们的思维中,以致时常忽略了其身上所应有的现代性。或许是出于对文化消失的恐惧及对田园风情的留恋,叙说某一民族的历史甚于其当下已是相关少数民族研究的通病。虽然不少学者从“变迁”角度做了不少论说,如文化变迁、社会变迁、习俗变迁,等等,但在给人以宏观概述之余,难免有精细不足之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