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批评史论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陈建华 著
出 版 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40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3212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元杂剧批评史的梳理”角度介绍与展开了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中编从“批评的主体”这一角度重点分析了元杂剧批评的特色,包括批评主体、批评观点和批评范式等;下编从“批评的观点”出发,依次阐述了“戏剧”观念的批评和“曲”观念的批评。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男,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2002年干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泰山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中国曲艺。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东岳论丛》、《中华戏曲》及《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共计二十余万字。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
第一章 杂剧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第一节 批评的萌芽元代前期的批评(中统元年1260~天历二年1329)
一、社会状况与元杂剧批评
(一)社会文化环境与元杂剧批评
(二)元杂剧演出的鼎盛与元杂剧批评
二、本时期的主要批评
(一)胡祗通的批评
(二)周德清《中原音韵》
第二节 批评的发展元代后期、明代初期的批评(至顺元年1330~永乐末年1424
一、本时期元杂剧批评发展的原因与分期
二、本时期主要的批评著作
(一)《录鬼簿》及其续编
(二)《青楼集》
(三)《太和正音谱》
第二章 传奇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第一节 旧批评的延续与新批评的初建明代中期的批评(洪熙元年1425-嘉靖末年1566)
一、批评者呈现过渡性
(一)文人是此时期最主要的批评者
(二)元杂剧批评中的文人迅速减少
二、批评对象呈现过渡性
(一)承前
(二)启后
三、批评观念的新变
(一)王氏心学对元杂剧批评的影响初露端倪
(二)文学观念开始强化
第二节 传奇期批评的鼎盛明末清初的批评(隆庆元年1567-康熙末年1722)
一、批评的文人化色彩加重
(一)观演形式中透出的高雅化趣味
(二)批评中文学观念彰显
二、传奇的繁荣对元杂剧批评的决定性影响
(一)批评的南曲化
(二)南曲化批评的反拨
(三)二者兼美的批评思路
三、社会思潮尤其王学对此时杂剧批评产生重大影响
(一)在批评中提高了元杂剧的社会地位
(二)高举“情本位”来解读元杂剧之内容
第三节 传奇期批评的尾声清代中期的批评(雍正元年1723-道光二十年1840)
一、批评思想相对保守
(一)当时人对元杂剧地位和价值评价较低
(二)当时人反拨明人对元杂剧高度的评价
(三)官方思想浓重
二、批评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的新变
三、学术性批评进行了总结
(一)剧目的考证和整理
(二)剧情题材的考索
中编 元杂剧批评的主体
第三章 文人的批评
第四章 统治层与大众的批评
下编 元杂剧的批评观念
第五章 “戏剧”观念的批评
第六章 元杂剧“曲”观念的批评
余论
附录一 古代文人的元杂剧批评编年
附录二 统治层和大众的元杂剧活动编年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杂剧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一、何谓“杂剧盛行期”
简而言之,就是社会上戏曲演出以元杂剧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元代和明初。金末元初,我们所说的元杂剧就开始在社会上形成并广泛流行,“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而且成为整个社会主导的戏曲形式:“……至元而始有剧戏,如今之所搬演者是。此窍由天地开辟以来,不知越几百千万年,俟夷狄主中华,而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始称作者之圣。呜呼异哉!”到了明代初期,元杂剧的演出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开始衰落。杂剧盛行期的下限我们基本定在明代永乐末期,原因有二:一个是从明初到这个时间点,杂剧演出(包括元杂剧和明杂剧)和南戏两种演出形式并行不悖,元杂剧略占上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