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孔子智慧【修补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董秀菊编著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2页数: 19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72318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总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如沐阳光,总有一个智慧故事滋养你的心灵激励你的成功潜能,总有一种思想让你改变人生成就辉煌。
博大精深的东方古老智慧,传世已久的世界经典名著,她告诉我们身处逆境时怎样用理智克服困难,在人生之路上怎样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内容简介
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嫉妒声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书从人生法则、内省自胜、涉世为人、修身立世等四个方面对孔子处世之道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轻松感悟孔子的这些人生智慧,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人生法则
1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
2人要讲信用
3人先人,后做学问
4学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加强能力的培养
6做个有德人
7管好自己的舌头
8积极改正错误
9人生不可患得患失
10结交朋友需谨慎
第二章内省自胜
1人生贵在坚持
2放弃一已之利
3真诚地做人
4学会选择
5忍耐是一笔宝贵财富
6学会感恩批评
7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
8人贵有自知之明
9不要为打翻了牛奶而哭泣
10改变态度,才能改变问题
第三章涉世为人
1善用“和”字处理关系
2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
3志向不同的人不一起谋事
4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
6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7正人先正己
8不做“好好先生”
9要有防范小人之心
10公正无私用人才
第四章修身立世
1快乐比知识重要
2不必苛求回报
3正确面对财富
4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
5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6不可骄纵狂妄
7切忌自以为是
8保有一颗宽容之心
9给予会更快乐
书摘插图
1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
【原典】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释义】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啊。”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一位学问高深的老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去各地旅行,可以称得上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来没听到他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假称通晓,他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作思考。老教授的这种诚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样的情况假如发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才能成才。敢于承认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欺人自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那个美术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邀请去家里作客。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匦。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基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不要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才告诉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遗患无穷。
2人要讲信用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车鞔,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轨,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守信用都是为人处事最应遵循的品德。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如果盟约信用,就不会朝令夕改;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信用,发重誓订下的盟约,回头就会变成一张废纸。所以,信用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迫使孔子不得不大声疾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鞔,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是商家与顾客之间最牢固的纽带。正所谓“诚信是经商之本”。商人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有成,就必须讲商业道德。
有位留美女士逛纽约的一家百货公司,在进口处有两只鞋子,旁边的牌子上写道:“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拿起鞋子一看,原价70美元的红色高跟鞋只要7美元,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她试了试觉得皮软质轻,实在是完美无瑕,她真是乐不可支。
她把鞋捧在胸前,然后赶快招呼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笑眯眯地走过来,“您好!您喜欢这双鞋?正好配您的红外套!”她伸出手说,
“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下。”她把鞋交给服务小姐,不禁担心地问:
“有什么问题吗?价钱不对吧?”
那位服务小姐赶紧安慰说:“不!不!别担心,我只是要确认一下是不是那两只鞋。嗯,确实是!”
“什么叫两只鞋,明明是一双啊!”她迷惑不解地问。
那位诚实的小姐说:“既然您这么中意,而且打算买了,我一定要把实情告诉您。”
服务小姐开始解释:“非常抱歉!我必须让您明白,它真的不是一双鞋,而是相同皮质,尺寸一样,款式也相同的两只鞋,虽然颜色几乎一样,但还有一点色差,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以前卖错了,或是顾客弄错了,剩下的左、右两只正好凑成一双,我们不能欺骗顾客,免得您回去以后,发现真相而后悔,责怪我们欺骗您。如果您现在知道了而放弃,您可以再选别的鞋子!”这真挚的一番话,哪有不让人心软的!何况,穿鞋走路,又不是让人蹲下仔细对比两边的色泽。她心里愈想愈得意,除下定决心买那“两只”外,不知不觉又买了两双鞋。
时过几年,那双鞋仍是她的最爱。当朋友夸赞那双鞋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那个动人的故事。唯一的“后遗症”是每次她到纽约时,总要抽空到那家百货公司捧回几双鞋。
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损失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却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远的利益。但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商人,因为失信于人,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