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解人生【修补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董秀菊编著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2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318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总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如沐阳光,总有一个智慧故事滋养你的心灵激励你的成功潜能,总有一种思想让你改变人生成就辉煌。
博大精深的东方古老智慧,传世已久的世界经典名著,她告诉我们身处逆境时怎样用理智克服困难;在人生之路上怎样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内容简介
在现实的人生中,人们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汲汲营营,辛勤忙碌,但到头来大都不知为何辛苦为何忙。如果有了“般若”,那人生就很不一样了,正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窗前的明月多美好呀!如果再加上几朵梅花来掩映,境界就更不同了。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如果有了般若,那味道也会不一样了。
我们知道,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类,人类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华是佛!
佛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之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之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佛充满了无边的智慧与无尽的温柔,慈悲地抚慰着每一个人;佛超越了所有宗教的分别,超越了所有苦恼的纠缠;佛遍满了所有的心灵,让所有的人心充满智慧。
佛的智慧,呈现的是大自然的客观真理,没有丝毫迷信和玄虚。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住;它是活活泼泼、自自在在的。佛陀说法,经常借助事物的特点来譬喻,并且结合时机来提掇。而譬喻所及,佛让人们更相信自己,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佛在心为及人生中的妙用。一句比喻能令是非山崩海枯,人我曲直俱焚;一句比喻能令人我电光激石,千念相照。
“持平常心,参生活佛”,定能放下心上所有烦恼事。在这婆娑世界,人们纷纷追逐名利享乐之际,本书透过最生活、最浅显的智慧故事告诉读者:佛的般若智慧就在现实生活中……
目录
第一章清修佛心
1 快乐与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4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
5坦然面对一切,就能超越生死
6点一盏心灯,照亮别人
7知足,则幸福长存
8 以什么样的起点前行,就会有什么样的终点在等待着你
9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0良好的品德,方能显出人格的伟大
11 不因得到和失去而或喜或悲
12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13降低一份欲望,得到一份幸福
第二章佛定人生
1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越是攀比,就会越不满足
3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4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5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活着,就要追求真理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有心人,无难事
9名声与尊贵来自于真才实学
10持之以恒,方能善始善终
11 忽略了家庭生活,生命就会存在缺3K
12行孝悌者得人心
13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第三章立世佛经
1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不满人家,是苦了自己
3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4见好就收大智慧
5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
6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永远看不清自己
7约束自己的言行,必能有所成就
8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9与人分享幸福,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10对所有的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11 吝啬的人,别人对他也会吝啬
12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13伤害别人,其实是在伤害自己
14宽容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宽恕
15 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
16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
17言必行,行必果
18低调做人万事顺
19毁谤他人,就是在贬低自己
书摘插图
第一章清修佛心
1 快乐与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原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义】
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深释佛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段经文在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中称日标宗,即标明一经的宗旨。
佛陀的出世,是以解脱人类痛苦为目的的,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可有趣的是,众生并非很愿意脱离苦海。但有的入却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文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才有乐。这种论调乍看起来似乎有理,然而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
因为如果说人生有苦有乐是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的来临应该要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然而人类的行为始终处在逃避痛苦、追逐快乐之中,很少有人刻意的追求痛苦,除非自虐。其实自虐也是因为心灵的痛苦太大了,为了转移痛苦的目标,于是始有肉体自虐的行为,以减轻心灵的痛苦,自虐的意义也在于寻求快乐。
那么,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这只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说法,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不希望有苦的,可见解脱痛苦这个前提,是佛法与世间法共同要解决的。然而如何才能解脱人生的痛苦呢?佛法以为首先要对苦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说到苦,有身苦与心苦两种,身苦的感觉人们大致相同,就像感冒、胃痛一样觉得难受;火烧、刀斩都会觉得疼痛;冬天、夏天大家都会觉得天冷、天热。心苦是心灵烦恼所引起的痛苦,心苦是干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例如同游一处风景,有人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有人看到的却是满目萧然,感极悲泣;同看一轮明月,有人欢喜赞叹,有人落泪伤心。
明白苦的意义是在解脱苦。如何解脱苦呢?世间的方法是改善生存环境。所谓发展科技、发展经济,以为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了,生存的物质环境改善了,人类就能过得很幸福了。可事实上,今天社会出现的问题,人类面临的困惑和痛苦,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原因是什么呢?人类没有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改善外在的环境来解除人类痛苦,无疑是扬汤止沸,治标而不能治本的。
佛法以为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现状之后,去寻求痛苦的根源。人类的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根源于有情生命的内在。从般若思想去看,人类的痛苦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的,解脱人生的痛苦,自然是对存在要有正确的认识。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是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识说的。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是空的。当然,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
大千世界,五色杂呈,贫民有贫民的快乐,贵族有贵族的痛苦。快乐的时候,就要笑,就不要想痛苦的事。但是,痛苦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想快乐的事。
是啊,哪个人没有痛苦呢?只不过太多的人都把痛苦留给了自己,把光辉灿烂的一面表现给了别人罢了。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友人及同学,假若他们不说,谁又能看出隐藏在他们微笑后面的不快乐?
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这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生活中,快乐甜甜,也不乏痛苦连连。快乐时无须大喜大乐,因为快乐的长度并不长;痛苦时亦无须大悲大痛,因为痛苦的长度也不长。
生活的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的拥有。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同样能让我们痛苦,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失去而痛苦不堪。谁能说得到就一定是福,失去就一定是祸?没准儿你认为是福的刚好就是祸,你认为是祸的刚好就是福。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的事是常常都在发生的。
因为喜欢而拥有,就拥有了快乐;因为喜欢而失去,就失去了快乐。在你拥有快乐的同时,你也就拥有了怕失去快乐的恐惧。而在你失去的同时,你也就没有了这份恐惧。事情就是这么公平,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快乐。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在幸福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背后的不幸,而在痛苦的时候又很容易忽略那隐藏在背后的幸运。
每一份快乐和痛苦,都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拥有快乐和避免痛苦,不能太在乎它存在的形式,更不能打破这种形式。很多时候属于你的快乐就是这种形式,留念和珍惜这种快乐吗?那就接受这种形式。如果非要打破这种形式,快乐将不复存在,痛苦将代替你的快乐。
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活,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活,因为生活原本是美丽的!
要学会怎样的去拥有一份快乐,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一朵美丽的花朵,你不能因为喜欢就将它紧紧地攥在手里,将它放在它特定的位子上,给它送去赞美的眼光,默默的欣赏,这就是你与这朵花之间最完美的快乐。你可以欣赏它于万花从中,你也可以欣赏它的一枝独秀,怎么样去欣赏是你的快乐。
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原典】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义】
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深释佛意】
有的人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愿意每分钟都固定不动。“七十二变”确实很厉害,但是怎么也敌不过稳如泰山的如来佛;有的人追求飞蛾扑火的壮烈,以为那是一种执著的美。扑火的一瞬间,飞蛾毅然决然,但终究还是化为灰烬。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既坚持执著又坚持变通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样说似乎是有些矛盾。执著是指面对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而变通则是灵活应变,随时改变方向。这两个词似乎是反义词,但是,矛盾总是统一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要选准一个方向,执著地去搜寻解决的方法。如果丝毫也不见效果,那么我们的方向可能错了,就要开动脑筋变通一下,重新确定个方向再坚持不懈,直到解决困难为止。在这里面的“一定条件”就是指“丝毫不见效果”。所以说,只有在需要变通时才能变通,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答案。
两个人进山洞寻宝,但是迷了路。后来干粮快吃完了,只剩下了一支手电筒。第一个人起了坏心眼,夺走了余下的干粮和那支手电筒,离开了第二个人。山洞中漆黑无比,第二个人每走一步,因为没有了手电筒,都有可能摔倒。但是也正因为没有手电筒,使第二个人的眼睛对光亮异常敏感,最后终于爬出了山洞。而第一个人吃光了干粮,拿着手电筒搜寻出口,怎么也找不到洞口,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许多道理。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在黑暗之中行进都需要光亮,但是第二个人却因为没有手电筒而走出山洞,这就是变通的表现。但是,如果第二个人缺少了执著搜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不能爬出山洞的。
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新情况,所以我们就必须具有临危不惧的头脑和以静制动的思维,不能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不过,我们也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作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人的一生少不了一种叫做执著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现实生活和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多变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机智灵活的变通往往比执著更能获得“完美”。
适时的变通往往需要一种灵活而又迅速地转变,来一个对规则束缚的挣脱,否则如果我们一味地钻入“执著”的套子,结果陷入其中,并不能自拔,则就被称为“钻特殊牛角尖的英雄人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地放下包袱,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不用劳神费力、盲目执著蛮干的意外收获。
譬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往往会称赞愚公的坚持不懈、执著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固然是可贵的,是战胜困难所必备的,但如果我们突破思维规则的束缚,再来谈论一下愚公的举动,或许你就会发现,其实愚公的做法也是一种很“傻”的办法。出动全家大小、男女老幼进行移山,那经济来源何以取之呢?与其用微乎其微的力量来“搬”山,倒不如开辟一条旅游的通道出来,在山上建一些“风景”,岂不更好?所以当执著真正地植入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就需要我们用思维和理智另辟一条新路来。
如果我们缺少了变通,一味地执著,或许我们也可称这种行为是蛮干。这种“执著”往往使人身陷困境并湮没于困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