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诗学比较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李建刚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1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39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长达20年的交往在俄罗斯文坛被传为佳话。他们的友谊与敌对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俄国“白银时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个文学流派之间的角力与对抗。本书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对两位作家的创作与美学思想、友谊及敌对关系予以客观的梳理与理性的评定,从一个侧面洞察19—20世纪之交俄国两大文学流派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李建刚,男,1971年9月出生,山东沂水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1995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1999-2000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访学。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已出版译著一部,学术专著一部。先后在《美文》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世纪之交背景下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的交往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一 世纪之交俄国社会历史与文化
二 世纪之交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端与发展
三 世纪之交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四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世纪之交的碰撞
第二节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交往简史
一 交往前期——从挚友到分歧
二 交往后期——从分歧到敌对
第二章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交往前期诗学比较
第一节 貌合神离的早期创作
一 对“小人物”传统的继承
二 对人道主义的永恒追求
三 对小市民的批判
四 朦胧的革命意识主题
第二节 不同倾向的创作追求
一 从流浪汉到“革命的海燕”——高尔基早期创作特征
二 另一种现实?——走向心理分析的安德列耶夫
第三节 《在底层》与《意念》诗学比较
一 叙事差异探寻
二 创作主题辨析
三 哲理内涵挖掘
第三章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交往后期诗学比较
第一节 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
一 革命题材
二 生与死题材
三 小市民题材
四 反宗教题材
第二节 分道扬镳——不同的文学创作发展道路
一 从狂热走向清醒——高尔基人道主义创作的回归
二 游离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安德列耶夫的创作发展
第三节 《红笑》与《母亲》诗学比较
一 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和展现
二 叙事异同
三 独特各异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的创作分歧与论争
第一节 早期互动的文学批评
一 友谊遮蔽的创作分歧
二 早期互动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从分歧走向分裂
一 分歧的扩大与论争的升级
二 激烈交锋
三 间接的评论与批评
第三节 创作分歧与论争深层剖析
一 个人友谊?文学交往?
二 误会不解?思想分歧?
三 两大流派对抗中的个人交往
第五章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文艺美学思想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交往大事年表
附录2 安德列耶夫创作年表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世纪之交背景下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的交往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一 世纪之交俄国社会历史与文化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危机四伏。这个时期,俄国社会正经历着各种危机与矛盾的涤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并没有使俄国农民看到解放和自由的曙光,农奴制残余也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沙皇政府的暴政激起了俄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反抗;自70年代起,民粹主义运动开始蔓延,工人运动逐渐展开,农民运动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极端的民意党人制造了多起政治刺杀活动,其中尤以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暗杀最为瞩目;沙俄的经济处在一种面临崩溃的边缘;自19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社会民主党人显示出强大的实力,逐渐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并且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
1905年,俄日战争的溃败令俄国民众看清了沙皇政府昏庸无能的实质,加速了国内矛盾的激化,同时也使俄国知识精英从帝国大梦中惊醒。苦苦探寻俄罗斯民族出路的社会民主党人,怀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在1905年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失败使原本高涨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同时也令一部分知识精英陷入了悲观主义的泥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沙俄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败退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处在低潮期的革命形势重又获得成熟的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