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述论
分類: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作者: 谢重光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51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53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者本人十几年客家研究已有心得的基础上,对于目前客家学界存在的主要分歧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本人十几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进行一次总结,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关于客家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一家之言。
作者简介
谢重光,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宗教研究所教授,福建省社科联委员。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及教育部,福建省等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教育部人社科项目。已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笢。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重大贡献的专家称号和津贴。
目录
导论
一 客家学的奠基及其局限
二 当前学界关于客家源流的主要争论
三 民族和民系多元一体理论观照下的“客家”界定
四 从不同层面观察和认识客家文化
上编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客家形成之前华南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六朝至唐初华南溪洞社会的缓慢变化
第二节 唐代对华南溪洞社会的经略
一 南选的推行与变化
二 地方首领世袭刺史制的终结
三 地方官加强礼乐教化
第三节 五代闽国对福建的开发与福佬民系的形成
一 人口和社会结构巨变,民族融合加速进行
二 漳、泉密切互动,福佬民系最终形成
第四节 盘瓠蛮的南迁与畲族的形成
一 盘瓠蛮的南迁
二 畲族的形成
第二章 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一节 唐安史之乱后北方、江淮人民的南迁
一 安史之乱阶段北方和江淮人民的南迁
二 唐末至宋初赣南、闽西接受移民的情况
第二节 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汀赣贼”的活动与客家民系的孕育
第四节 客家民系在南宋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客家形成初期中心地域在闽西
第三章 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客、畲联合抗元与畲族融入客家——客家民系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一 文天祥、张世杰领导的畲汉人民保宋抗元斗争
二 元初畲汉武装的反抗斗争
三 元代中后期畲汉人民的反抗斗争
四 族群互动中客家民系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的畲、客融合与客家扩张——客家民系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一 “征瑶”和“抚瑶”
二 南赣巡抚的设立
三 王阳明的剿抚功业及其心学在畲、客融合中的作用
四 粤中的畲、瑶、客家融合
第四章 明清时期客家人的对外拓展
第一节 客家向闽南的推移及其与福佬民系的接触——附论土楼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客家人向台湾、四川、东南亚、赣北和浙西南的迁徙
……
第五章 台湾客家史的几个问题
下编 客家传统文化探析
第六章 客家传统产业
第七章 客家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八章 客家山歌源流探析
第九章 客家形成崇文重教风气的历史进程
第十章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刍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客家形成之前华南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二节 唐代对华南溪峒社会的经略
唐代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其政权稳固之后,就改变了前此对华南溪峒社会优容妥协的政策,致力于把统治权直接伸展到溪峒地区。“南选”、终止地方首领世袭刺史制、加强礼乐教化,是其努力的主要方面。
一 南选的推行与变化
“南选”是唐代在南方某些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其做法是由朝廷派出“选补使”,到南方特定地区选任官吏,因为有别于在京城由吏部、礼部直接掌握的官吏铨选,故称为“南选”。关于“南选”实行的地区,诸书所载略有出入。开元年间成书的《唐六典》卷2日:“其岭南、黔中三年一置选补使,号日南选。”但贞元十七年(801)成书的《通典》,却说南选范围包括闽中,其书卷15“选举三”载:“其黔中、岭南、闽中郡县之官,不由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补。御史一人监之。四岁一往,谓之南选。”此后诸书,或本于《唐六典》,或本于《通典》,或在此二书的基础上补充细节。关键是,《唐六典》与《通典》所载为什么会发生歧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