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许乐著
出 版 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60299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作者简介
许乐,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讲师,讲授中外电影史、电影分析、电影批评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目前已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第一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第一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第一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邵氏电影的前史至少应该追溯到1925年6月成立于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公司的创立者是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兄弟四人。按钟宝贤先生在《兄弟企业的机构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一文中载,早在1924年邵仁枚便已经离开上海远赴印支半岛(今越南、柬埔寨一带)联络当地的戏院商,但是被拒绝入境,只好退守新加坡,在当地开始做影院生意。到1926年,邵醉翁又遣年仅19岁的六弟邵逸夫前往新加坡协助邵仁枚,为“天一公司”打开在南洋一带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到1928年,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华剧组成“六合影业公司”对“天一公司”施行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六合围剿”,这时南洋一带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对于“天一公司”来说便更加重要了。1930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影院和娱乐场,为“天一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海外市场。
有声电影出现以后,南洋一带的粤语片市场开始兴起。1934年,“天一影片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简称“天一港厂”。邵醉翁成立“天一港厂”的初衷是想要将“天一公司”的生产重心由上海向香港转移,生产粤语片以供应邵逸夫和邵仁枚在新加坡建立起来的邵氏兄弟公司的影院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