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典大阅兵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林玉华著
出 版 社: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2册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04495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是展示国防实力的窗口,同时也是展现国家建设成就的画廊,体现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剪影。《国典大阅兵》作者林玉华久历戎行,数年耕耘,在收集大量鲜为人知的素材和挖掘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满腔的激情注入笔端,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人民军队的英姿雄风,触摸中华民族跃动的脉搏,分享共和国辉煌的喜悦。
纪实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实的纪录历史,在时空的隧道和长河中,披沙砺金,去伪存真,展现出历史的光辉,这正是作家的使命所在。《国典大阅兵》是部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红色经典纪实,全书70万字,配以大量精典图片,谱写了人民军队国典阅兵的精彩华章,为翘首以待的新世纪大阅兵提供了史鉴和参照;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材料,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林玉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大校军衔。业余创作,著有报告文学集《共和国的华诞》、长篇报告文学《托起世纪庆典广场的人们》、歌词歌曲集《中华心连心》等。曾荣获人民日报建国40周年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新中国第一”征文一等奖、全军“当代军人风貌”报告文学一等奖和总参谋部文学奖等。歌曲作品曾荣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届“晨钟奖”、全国“瀛丹杯”企业歌曲一等奖和解放军歌曲优秀作品奖、全军团歌比赛一等奖等。近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曾荣获“共和国的脊梁”报告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其作品主人公荣获“共和国的脊梁”报告文学主人公金杯奖。
目录
国典大阅兵:序幕阅尽人间春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1949开国华诞大阅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编后记
国典大阅兵:1984金戈神箭壮国威
1999世纪盛典大检阅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革命胜利大转移。叶剑英急电西柏坡:迎接中央迁平部署。毛泽东说,还是以简单的形式为好。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太行山里有个山窝窝,
山窝窝里石头多。
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
石磨边走出了新中国……
西柏坡——这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小山村,背靠柏树岭,满坡的古柏长出了新枝,在春风中泛起一片碧绿;前面是滹沱河,自太行山脉蜿蜒而下,似一条鳞鳞闪光的银带,向东流去。西望天柱山,海拔千米,山势峻峭,千姿百态。山中有石乳似花的藏风洞,清幽深邃的三眼洞,雾遮林绕的青龙观,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东面是华北大平原,放眼望去,百里田畴,一马平川,麦野青青,桃花如云……
这里是解放区,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离华北重镇石家庄大约80公里。
在村子东头的柳荫中,有十几栋和当地农屋一样的一明两暗的土平房。从这里的窗户里,夜夜透射出不眠的灯光。每天一匹匹传递文件的军马往来驰骋,一辆辆乘载前线指挥员和各界人士的汽车穿梭不断……
这里便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办公地,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西北王”胡宗南25万兵力,大举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代号“昆仑纵队”)留在陕北,率领只有900人的中央纵队,跟敌人来回兜圈子,周旋于陕北高原的千谷万壑之中。与此同时,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革命根据地西柏坡,开展中央委托的土地改革等工作,对外称“中央工校”。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带领中央机关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晋西北三交镇,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东渡黄河,经三交镇、蔡家崖、五台山,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随后,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也到了西柏坡。5月26日,毛泽东由阜平县花山村出发又来到这里。这样,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都在西柏坡会合了。从此西柏坡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心脏,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一间只有100多平方米、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兴建的食堂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蓝图。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性胜利和胜利后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了充满激情的论述,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将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出发迁往北平。
前一天,周恩来接到叶剑英、李克农从北平发来的电报,就迎接中央迁平的部署作出了安排:
3月21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了迎接中央迁平会议,成立了以叶剑英(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为首,包括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北平警备司令)、刘亚楼(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和李克农(中央社会部副部长)5人组成的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林彪、罗荣桓、薄一波、彭真、罗迈(李维汉)等同志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对中共中央迁平的沿途警卫、对空警戒、城市庆祝和阅兵活动进行了部署:
检阅部队。由刘亚楼担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由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组成。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临场时,以56门炮各鸣4响(演习弹),共144响以示欢迎、致敬。
组织群众欢迎和城市庆祝活动,由北平市委、市政府主持。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临场欢迎名单,由罗迈另电告。
关于沿途警卫分别由华北军区、四野42军、41军分段负责。市内警卫工作由李克农负责。西山一带对空警戒由刘亚楼负责。
为保障中央首长的安全和休息,叶剑英、聂荣臻、李克农又联名致电中央,提议中央领导同志到达涿州后,由汽车改乘火车进北平。
周恩来拿着电报,来到毛泽东住处,共同商量批复的意见。
毛泽东阅罢电报,抬起头来对周恩来说:
仪式还是以简单的形式为好。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还不是全国性胜利。等全国解放了,再组织群众庆祝活动也不迟。
周恩来于3月22日19时复电叶剑英、李克农:
同意来电所提警卫、警戒、检阅部队等各项布置。但不要搞城市庆祝活动。不要鸣炮,以军乐队代之。我们预定24日晚宿涿州,请派一负责干部到涿州等候我们。由涿州到平的专车可做准备,究竟坐汽车还是乘火车,等我们到涿州1后再作决定,请你们仍做两种情况的准备。
这天夜里,毛泽东接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从宁沪杭前线发来的急电。他在灯下铺开军事地图,仔细察看着长江前线的地理形势,然后起草好了复电,交秘书送电台发出去。这时,他才抒了一口气,走到院子里,伸展了一下腰肢。一看钟表,已近凌晨3点。临睡之前,他特意交待身边的卫士:
“9点钟以前叫我起床。”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很晚才休息,白天还要长途乘车,特地嘱咐卫士们:“你们不要9点钟叫主席起床,让他多睡一会儿。”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屋子里来。朦朦胧胧中,毛泽东听到小女儿李讷银铃般的声音:“我们为什么要去北平啊?”
抑或是女儿清脆的童声唤醒了他,毛泽东睁了睁惺忪的眼睛。这时,卫士组长李银桥上前叫醒了他。
毛泽东翻身坐了起来:“银桥,现在几点了?”
“不到十点钟。”
毛泽东声音里有些着急:“不是让你们9点钟以前叫我吗?!”
“周副主席怕你休息不好,去北平的路上太疲劳,让你多睡一会儿。”卫士组长在一旁解释道。
三
此前1月底,在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百万大军的军事包围和政治攻势下,在北平地下党的有力配合和各界民主人士的和平呼吁下,古老的北平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月初,中共中央就开始准备迁平工作,指定周恩来、任弼时、杨尚昆主管这项工作,成立了中央转移委员会,具体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副主任曾三负责,在北平打前站的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负全责。第四野战军汽车团承担中央迁平的运输任务。
3月22日,四野政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尹健,带领20辆中小吉普车和100辆美式大道奇卡车,分别从平、津两地出发,分成四个梯队,依次到达西柏坡。
村边的大路旁,顺序排列着11辆吉普车和10辆大卡车。一大早,司机就发动汽车,加油、注水,检查有没有毛病,最后确信没有什么问题,司机和保卫人员在旁边整装待命。
“主席,今天天气挺好,就是有些风凉。”
卫士替毛主席抱着大衣,似乎是在提醒行程的冷暖,又像是在催促主席出发。
毛泽东身上穿的还是那套“南泥湾牌”的旧棉衣,足足有四个冬天了。本来,卫士们见他棉衣的胳膊肘处都露出了棉花,多次提出给他换一套新棉衣,可他总是摆摆手说:“洗洗补补,能穿就不要换了。前方正在打仗,战士比我更需要棉衣。”无奈,只好在他的旧棉袄的袖筒上又打了两个新补丁。
收拾停当,毛泽东似乎有些步履踟躇,刚跨出门外,又幡然折了回来。他点燃了一只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这间伴他度过了302个日日夜夜的农家小屋……
这间小屋依如往日,只是墙上空空,桌上亦然。秘书和卫士们已经把军用作战地图、笔墨纸砚、书籍资料、电报文件,以及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粗布棉被,或装成箱,或打成包送上了汽车,只剩下那套白木桌椅和那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院中那棵梨树在春风中绽开了簇簇雪白的花蕊,散发出阵阵的芳馨,仿佛是在挽留就要离去的主人。
这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屋,不仅是毛泽东的办公室,也是中央书记处开会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调动千军万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8点钟,周恩来和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都准时来到这里,分析形势,共议战局。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前线各野战军的电报频频传来,件件都需即时回复。他们通过无线电波洞察全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仅此期间,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命令等电报即达300余份。为此,他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甚至把吃饭当成了“负担”,总要工作人员多次催促才匆忙吃上几口。有时他一个小时就要起草两三份电报,电台工作人员都感到应接不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