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碎石床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和微污染水体试验研究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作者: 汪俊三,覃环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1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99494包装: 平装目录
1项目研究的提出
2国内外人工湿地研究简介
2.1国内外人工湿地简介
2.2国内外人工湿地水力负荷简介
3试验研究方法
3.1试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
3.1.1工艺流程
3.1.2设计主要参数
3.1.3布水
3.1.4高等维管束植物品种
3.2试验时间
3.3水质监测
3.4高等维管束植物生物量监测
3.5水生物分析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水质净化效果及分析
4.1.1水质总净化效果及分析
4.1.2各项水质指标净化效果影响分析
4.2不同季节对各水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4.2.1季节对BOD5净化效果的影响
4.2.2季节对COD净化效果的影响
4.2.3季节对TN净化效果的影响
4.2.4季节对NH3-N净化效果的影响
4.2.5季节对TP净化效果的影响
4.2.6季节对非离子氨净化效果的影响
4.2.7季节对叶绿素净化效果的影响
4.2.8季节对蓝藻净化效果的影响
4.3pH值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4.3.1 pH值在人工湿地处理流程的变化
4.3.2 pH值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DO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4.4.1 试验运行期间人工湿地DO的变化
4.4.2 DO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4.5 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净化效果比较
4.5.1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DO变化
4.5.2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BOD5净化效果比较
4.5.3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CODMMn净化效果比较
4.5.4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TN净化效果比较
4.5.5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TP净化效果比较
4.5.6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NH3-N净化效果比较
4.5.7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非离子氨净化效果比较
4.5.8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叶绿素a净化效果比较
4.5.9人工湿地运行初期与一年后蓝藻净化效果比较
4.6人工湿地各处理工序净化效果
4.6.1一级生物塘净化效果
4.6.2一级植物碎石床净化效果
4.6.3二级生物塘净化效果
4.6.4二级植物碎石床净化效果
4.6.5植物渗滤池净化效果
4.7试验运行过程pH变化情况
4.8人工湿地植物生长情况调查
4.8.1一级水生物塘
4.8.2一级植物碎石床
4.8.3二级水生物强化塘
4.8.4二级植物碎石床
4.9水生物塘水生生物
4.10淤泥
5结论和建议
6人工湿地的除藻研究
7案例——郑州市郑东新区CBD中心湖人工湿地
8参考文献
附件1日处理1000m3富营养化水人工湿地水质监测数据
附件2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附件3凤眼莲根区动物图
附件4试验装置图及螺排泄物图
书摘插图
2国内外人工湿地研究简介
2.1国内外人工湿地简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英国约克郡Earby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并连续运行到1992年。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ichuth提出根区法(The Root Zone-Method)理论之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世界各地才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运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相继召开了人工湿地研讨会,提出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污水处理技术进入了环境科学领域。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是由一些适合在污染环境条件下生存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高、低等生物和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组成的人工复合体——污染生态系统。相对于天然湿地来说,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要简单得多,但其按照管理者意愿进行污水处理的功能却更强,可以说,这类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理功能,是在各种湿地生物的共同参与下,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同时也是湿地生物的营养物质,经过系统内各种环节的“新陈代谢”,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利用,来达到去除的目的。
根据水流径的方式,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湿地(SFW)、潜流湿地(SSFW)、立式流湿地(VFW)。表面流湿地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废水在基质表面漫流,绝大部分有机物的降解由位于水下植物茎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但这种类型未能充分发挥基质和丰富的植物根系的作用,卫生条件也不好;潜流人工湿地是由卡塞尔大学的Kickuth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开发出来的(Conley,1991),由于水在基质表面下潜流,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且卫生条件较好,占地小,处理效果较好;立式湿地水流情况综合了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特点,但其建造要求高,又易滋生蚊虫。潜流湿地在美国很流行,尤其是用于营养物的去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