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张廷国,郝树壮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3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92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探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去。 全书共计十三章,分别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至第五章侧重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第六至第十章侧重于具体研究方法的探究;第十一至第十三章侧重于研究理论与研究实践的结合。 本书的适用范围可面向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同行、语言与文化研究者、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也能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有价值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内容简介
目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大多偏重于本学科的本体理论研究,而对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研究方法是取得研究成果的关键因素,较之本体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填补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作者本着科学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就某些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因此,本书的研究使涉及到的理论更为系统化、理性化,概念更加清晰明了。
本书用13章的篇幅探究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上从三个都分展开(1—6章主要涉及研究的基本理论,7—10章涉及基本方法,11—13章涉及理论与实践),每个部分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宏观的研究过程。因此,本书有助于社会语言学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实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目录
第一章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探究
1.1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1.2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1.3 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1.4社会语言学流派
1.4.1 菲什曼的语言的社会学流派
1.4.2 海姆斯的话语文化学流派
1.4.3 拉波夫的变异学派
1.5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诞生
1.6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
2.1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交融性
2.2社会语言学诸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
2.2.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的社会学
2.2.2 微观与宏观社会语言学
2.2.3 微观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辨析
2.3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和社会
2.4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
2.4.1 什么是语言学
2.4.2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的辨析
2.5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学
2.6 社会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
2.6.1 什么是人类语言学
2.6.2 人类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
2.3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2.6.3 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1什么是科学
3.2科学研究的目的
3.3科学研究的方法
3.3.1 社会经验
3.3.2 认知世界的方法—— 演绎与归纳推理
3.3.3 科学研究
3.4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辩证关系
3.5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实践应用
3.5.1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3.5.2 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3.6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3.6.1 研究方法
3.6.2 研究方法论
3.7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7.1 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3.7.2社会语言学的解释性特征
3.7.3社会语言学的实证研究特征
第四章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分析比较
4.1 定性研究
4.2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4.3 定量研究
4.4常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
4.5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4.5.1 研究方法的差异
4.5.2语料或数据
4.5.3 研究的方法比较
4.5.4研究的假设及研究结果
第五章 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第六章 课题的假设与抽样分析
第七章 IMRAD与研究论文写作
第八章 问卷调查
第九章 采访
第十章 观察法
第十一章 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
第十二章 话语与会话分析
第十三章 研究语料的统计分析及语料库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探究
社会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就体现了它跨学科研究的强大生命力。因 为从研究方法上它借鉴了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功能上又借鉴了功能语言学的某些分析方法。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的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不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而是语言结构、语言系统之外的,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和语言变异的诸多现象,诸如人们为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传递社会意义的方式是什么,以及语言的内核之外的边缘性研究,诸如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以及语言在使用中的变异现象等方面的研究。谈到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下述几个基本方面: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学科流派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将是本章力图探讨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