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读的大学·中庸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春秋)曾子,(春秋)子思原著,刘强编译
出 版 社: 蓝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4003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曾子把它更加条理化、人格化、具体化,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 “三纲要”、“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需要。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归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达到至善、至诚的理想境界,因此两、邵作品对当代年轻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其内容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实现理想人格。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其核心思想便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后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后,《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是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录
大学
(一)经——总论“三纲领”和“八条目”
(二)传——统论纲领旨趣,细论条目功夫
第一章明明德
第二章亲民
第三章止于至善
第四章本末
第五章格物致知
第六章诚意
第七章修身正心
第八章修身齐家
第九章齐家治国
第十章治国平天下
中庸
我读《中庸》
引言:《中庸》与中庸之道
第一辑总纲: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第二辑论述:万物变化的哲理本于中庸
第一章世界观的选择——中庸之道
第二章道德的最高标准
第三章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第四章并非道不可行
第五章敦厚中正
第六章拙守中庸,勿陷牢笼
第七章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第八章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境界
第九章谁是真正的强者
第十章固守正道,不屑炒作
第十一章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第十二章“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十三章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四章从最切近处做起
第十五章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第十六章秉承天命
第十七章肩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十八章礼法制度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第十九章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章诚是天地至德
第二十一章天道至诚
第二十二章专注于一个方向的深入
第二十三章至诚昭示天地
第二十四章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
第二十五章至诚无疆
第二十六章行乎中庸,进退自如
第二十七章以礼规范我们的言行
第二十八章以事实证明我们的德行
第二十九章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十章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一章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二章中庸乃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书摘插图
大学
(一)经——总论“三纲领”和“八条目
4.正心修身,格物致知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①。
【注释】
①格物:认识、研究天地万物。格:又有革除的意思,物:也指物欲。
【译文】
古代那些在天下广施德泽的圣哲,所奉行的法度是: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格;修养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智慧:要想让自己的智慧发出光辉,取决于我们能够革除物欲的诱惑蒙在我们心头的尘埃。
【札记】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也在不断进步,这是不可抗拒的主流。但是,在前进的潮流下,也会产生不和谐的芜杂。比如诚信,处在后商业时代的人们,急于聚敛财富,一切唯钱是举,越出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欺诈造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这一切随处可见。它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我们感同身受。这不仅只是一种倒退,更是人性的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