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地方风格技巧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作者: 牛长虹编
出 版 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14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596303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板胡,作为民族管弦乐中最具特色的拉弦乐器被人们所熟知,它早期是作为戏曲乐队的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通过老一代的板胡演奏家和乐器制造者对乐器形制的改造和对板胡乐曲的创作,板胡被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民族音乐演奏的舞台上。板胡的音色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极富地方色彩,演奏的乐曲泼辣热烈,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书选编了部分戏曲音乐风格的乐曲、曲牌、唱腔与戏曲风格的练习曲,包括秦腔、迷胡、豫剧、曲剧、晋剧、河北梆子、哈哈腔、评剧等。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当中,还专门约请了一些从事戏曲音乐创作演奏多年的作曲家、演奏家为本书专门创作了一些戏曲音乐风格的乐曲,希望能够以此来丰富板胡演奏的教材。另外,除了乐谱部分,本书还对演奏戏曲风格板胡曲的一些演奏方法、特性音调等一些内容进行了论述。
内容简介
板胡,又名梆胡、秦胡、大弦等。它是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大约在明末清初随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板胡的形制大致和二胡相同,只是琴筒不蒙皮膜而胶以薄木板,故得板胡之名。板胡色明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不同的风格,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板胡除适合于独奏外,并为多种地方戏种如河北梆子、平剧、吕剧、豫剧、晋剧、秦腔等的重要伴奏乐器。流行的地很广,其中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作者简介
1971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第一位板胡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为1995年获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板胡专业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市教委“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 曾制定了中国戏曲学院板胡专业教学大纲,演奏的板胡独奏曲《花梆子》被收入中国唱片社出版的CD《大师板胡》,同时,出版了DVD《牛长虹板胡音乐会》。
目录
序
前言
一、概述
二、秦腔
花音慢板
苦音慢板
搂弦练习
欢音跳门槛
小桃红
大八板
苦音永寿庵
欢音杀妲姬
父子进山
苦音杀担姬
钻烟洞
纺线曲
小开门
开柜箱
苦音跳门槛
张良归山
柳青娘
秦腔风格练习
五更愁
秦腔二六板
欢音永寿庵
秦川行
三、豫剧
大桃红
小开门
大救驾
八板
四合四
哭剑
苦中乐
十翻
洗菜
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秦雪梅》选段)
欢乐曲
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朝阳沟》选段)
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花木兰》选段)
梦见媳妇来看我(《朝阳沟》选段)
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小二黑结婚》选段)
洼洼地里好庄稼(《朝阳沟》选段)
咱全家拧成一股绳(《朝阳沟》选段)
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红娘》选段)
四、曲剧
河南曲剧风格练习
十八板
中原风
春耕
花会
大起板
五、晋剧
青天歌
火中莲
剪靛花
南瓜蔓
加花演奏的《南瓜蔓》
喜相逢
万年红
紧煞矶
滚碌碡
爬山虎
晋剧板胡牌子曲选编
六、河北梆子
燕赵情
河北风
七、评剧
行弦
秦香莲
八、河北哈哈腔练习
常用符号说明
书摘插图
一、概述
板胡,又名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它是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而产生的,大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后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采用。
我国的弓弦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唐代的奚琴(嵇琴)被认为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前身,陈炀在《乐书》中对奚琴的形制和演奏形式做了明确的说明,“奚琴,本胡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蛮夷之意。”在日本《拾芥抄》中也有对奚琴的记载:“奚琴两张(一张无弦,一张两弦),天庆九年四月定。”可见,中国的弓弦乐器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而且“至今民间用焉”,也就是已经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了。由于奚琴是奚族的乐器,而当时中原人把北方少数民称为“胡人”,因此奚琴又被称为“胡琴”。随着胡琴类乐器的发展,它的形制和分支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弓弦乐器分为几个体系:一、共鸣体,以皮膜蒙面的弓弦乐器。二、共鸣筒,以板为面的弓弦乐器。板胡当然被归类于第二类。
明清时期,胡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戏曲梆子腔剧种的出现,板胡逐渐取代了其早期伴奏乐器二股弦,成为梆子腔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板胡是用于各地梆子腔的伴奏,所以名称也不相同,陕西和山西把板胡称为“胡呼”,河南河北一带则称板胡为“瓢”、“大弦”。还有一些别的名字,如“秦胡”、“梆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