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地方大学治理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刘晖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13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对地方大学治理这一复杂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有:困扰地方大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因素是什么;地方大学发展中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和呈现方式如何;地方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和理想模式是什么。可以说,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比较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通过审视地方大学的基本状态、存在矛盾、治理模式等问题,能够通过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的知识增量,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晖,男,江西省吉安县人,196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度过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英国斯泰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俄罗斯等地作学术交流。近年来,在《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等科研课题5项。获广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奖励。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地方大学研究述评
二 关于大学治理研究述评
三 其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二研究者的背景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 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历史篇:地方大学的定位与问题
第一节 地方大学的兴起
一 社会体制转型的推动
二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
三 “新大学运动”的历史机缘
第二节 地方大学在高教系统的定位
一 高等教育体制变迁与地方大学定位
二 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地方大学使命
三 高等教育区域化与地方大学使命
第三节 教育行政规制与地方大学治理
一 政府行政管理传统与地方大学治理的矛盾
二 地方大学自我认同与传统大学标准的矛盾
三 行政规制统一性与地方大学多样性的矛盾
第四节 转型期地方大学发展中的悖论
一 悖论之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和“盲点”
二 悖论之二: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冲突
三 悖论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受益者与受损者
第三章 叙事篇:校长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
第一节 教育叙事探究的过程
一关于叙事探究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 本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校长们关于大学治理的叙事
一叙述者简介
二 关于地方大学的生长环境
三 关于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
四 关于地方大学与社会需求
五 关于地方大学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 关于他们故事的解读
一解读故事的维度
二 他们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他们
三 关于“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
四 关于校长们叙事的几点讨论
第四章 现实篇:广州大学的治理之道
第一节 广州大学的发展与定位
一 广州大学的历史沿革
二 广州大学的办学定位
第二节 “三级办学三级管理”与广州大学治理.
一 教育体制与广州大学治理结构
二 地方需求与广州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
三 地方需求与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广州大学的治理机制
一 回应政府需求的机制
二 回应社会需求的机制
三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机制
第五章 理论篇:治理理论与地方大学治理
第一节 治理理论及分析大学治理的适切性
一 治道变革与治理理论
二 治理理论作为分析范式的适切性
第二节 治理理论框架中的政府与大学
一 政府角色定位与地方大学治理
二 政府制度安排与地方大学治理
第三节 治理理论框架中的市场与大学
一 市场与大学关系的变迁
二 市场与大学关系的内涵
三 市场机制与地方大学治理
第四节 治理理论框架中的社会与大学
一 社会与大学关系的变迁
二 社会的诉求与地方大学的回应
第六章 行动篇:地方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地方大学治理的制度环境
一 社会制度转型的意义
二 地方大学治理的文化背景
三 高等教育转型与地方大学治理
第二节 地方大学治理结构的分析
一 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
二 转型期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的变量分析
第三节 转型期地方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
一 治理结构优化与要素匹配
二 由管理走向治理的结构特征
三 优化地方大学治理结构的路径
结语:理想模式和基本结论
附录一:校长访谈提纲和访谈录
参考文献
问学记
书摘插图
第三章 叙事篇:校长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
第二节 校长们关于大学治理的叙事
四 关于地方大学与社会需求
社会和市场是涉及地方大学治理的两个要素,地方大学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折射出地方大学的社会功能、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大学的区别;同时,还反映了大学、政府、社会、市场的互动对大学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校长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此进行了叙述:
叶家康:“地方办大学体现的是包括社会、经济、人才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有了五邑大学,江门的教育体系完整了。而五邑大学的绝大部分学生是五邑子弟,对提高江门人整体素质,改善社会风气都作出了贡献。现在来五邑大学上夜校的人非常多,每天晚上教学楼前都停满了摩托车。看到这么多人来充电,我打心里感到高兴。”
“传统大学与新(地方)大学二者的任务和培养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上,在课程改革上均有些不同之处。比如北大、清华是以满足国家高尖端的人才需要为任务的,而地方大学的人才特征和培养模式是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我们学生的主要去向是基层,应该是宽口径、应用型的;另一方面,地方大学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具备国家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是宽口径的,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具有灵活性,根据当时实习和市场的需要,再作必要的调整,例如开设适量的选修课、辅修课。”
谢颂凯:“地方大学发展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很大。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教育的改革与振兴这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社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社会的大变革背景中的地方大学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