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东莞十八年
分類: 图书,小说,社会,
作者: 汪雪英著
出 版 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243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漂在东莞十八年》一书,是作者第一本纪实性长篇小说,记录了作者在东莞打工、生活20年的真实经历,再现了她从一个打工妹,终于成为了有相当影响力的诗人、作家、编辑的蜕变过程,既是一部当代进城务工青年的辛酸史、奋斗史,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励志型佳作;既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大时代真实生动的剪影。
几经曲折,满载一车的花季少女,从老区走向南方沿海城市,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漂在东莞十八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打工题材作品,在社会上颇受好评,凡看过此书的作者,均以为深入人心,写的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史,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一部历史写照。
作者简介
雪英,笔名汪洋,江西永新县人,东莞市作协会员。1987年初中毕业后南下东莞,打工,写作,现任《东莞时尚》杂志社编辑、记者。早在1994年,凭借诗集《漂流花季》震惊全国,被媒体誉为第一个打工女诗人。已经出版《漂流花季》、《那些向上生长的枝丫》、《同在屋檐下:婆媳关系》等作品。
目录
青春枝丫上竞开的花朵
第一章 采访鲁豫,相约东莞
第二章 天上掉下个好事情
第三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章 青葱年华,岁月变迁
第五章 写作改变工作
第六章 漂在东莞的日子
第七章 挚爱无言,有一种情感叫心疼
第八章 文学路上的几朵玫瑰
第九章 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
第十章 亲亲故园
第十一章 涌动的潮流
第十二章 新生命燃起新希望
第十三章 从头再来
第十四章 漂泊路上,祝你平安
第十五章 保险生涯
第十六章 南飞燕
第十七章 汪洋热线
第十八章 命运在这里转折
第十九章 编辑部里的时尚GGMM们
第二十章 不是尾声,依然行走在路上
自言自语
媒体评论
平实但不平淡!只要是在东莞工作过的人或是在这边生活过的异乡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喜欢的程度与在这边生活的年月成正比。——红袖网友这是一部外来务工青年的亲历记和心灵史,是一代人漂的传记,也是一代人情的纪实。有相似经历的人,一定能读出她平实的魅力。——红袖网友你是一个能自己抱着自己取暖的人,有一股非凡的劲头和精神。你在打工的路上开出一簇簇美丽而悲壮的花朵,并在十八年后结出硕大的甜果。在看这部作品之前,可能有人会忌妒你,嘲讽你,怀疑你;看完作品后,剩下的只有理解、崇拜和震撼!——深海皓月从小说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好的文章往往都很朴实,而这部纪实长篇无疑给了那些生存在城市角落里的漂泊族以信心和力量。你是用心在诉说这个时代的声音。——红袖网友久违了的感动。这部作品应该成为千万打工一族的励志佳作,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中山李司晨但凡有过背井离乡漂泊经历的人,都会觉得心底下有根弦不经意间被它或轻或重地拨动了一下。——网友阿龙
书摘插图
第一章采访鲁豫,相约东莞
作为记者,采访名人是很正常的,这些年采访过的明星很多,像刘晓庆、佟大为等一些大牌明星,也都有。虽然我不追星,但是采访时还是要装得像个十足的追星族,我认为这样人家才愿意告诉你更多,才能挖到更多的猛料。
2005年12月5日,凤凰卫视名主持陈鲁豫要来东莞与广大观众和读者见面,这个消息一下子刮遍了莞城的大街小巷,刮遍了每一个角落。接到采访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和艾草就分头准备资料。上新华书店找鲁豫最近出版的《心相约》这本书,认真阅读她写的书,上凤凰网和新浪网收集鲁豫的相关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我们都不是年少的追星族,但那天的我就像个追星族一样,对鲁豫充满了一种期待,一种焦灼的盼望……
翻开鲁豫的《心相约》,一张轻舞飞扬的笑脸配上飘逸的婚纱,光彩照人。她说,那一刻的写作冲动,源于一种情感的不曾改变。
文如其人,这是一个充满激情、阳光的女人。这个满世界飞翔的女子,因英语而改变命运、丰富人生。
那天,丽阳时代广场,彩旗飘飘,艳阳高照,临时搭建的舞台前聚满了人,到处都有人在看鲁豫的《心相约》。还有许多人在排队要鲁豫的《心相约》。我跟艾草、文静也在其中。十点半,鲁豫出现在读者面前,全体哗然。众多媒体的镁光灯闪烁,鲜花、掌声、欢呼声骤然响起……
鲁豫身穿一套深蓝色的毛衣,裙子上绣着几只轻舞的蝴蝶,玫瑰红的披风非常惹火。一头短发,一脸的阳光灿烂,秀气的娃娃脸,给人自然、舒服、亲切、恬静的感觉。鲁豫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极具亲和力,一到现场立即令读者和观众欢呼起来。
见面会上,她现场采访一位在东莞打工的名叫王华礼的环保志愿者。王华礼讲他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做义工的故事,说到可可西里的美丽,还有藏羚羊。鲁豫适时地发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问题都是大家想了解的。她问王华礼:你现在在东莞,看到的是阳光、白云、蓝天,想象一下在可可西里能看到什么?王华礼答:雪山和近处的各种动物。鲁豫打趣说:是不是看到了台上坐着两只藏羚羊,台下坐着无数的藏羚羊?这话把全场的气氛搞活跃了,一下子把观众逗乐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鲁豫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满腔热忱,真诚而专注。把观众带向了一个新的天地,给现场观众以全新的感觉。
鲁豫从小就有语言天赋。她的父母都是学外语的,父亲学的是斯瓦西里语,母亲学孟加拉语。她说她曾对同学们解释来解释去,别人依然茫然地问:“什么,稀里哗啦语?”她说她突然间在某一天,对英语开了窍,并一通百通。从此,英语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成了校外英语角的小权威,这使她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深信不疑。至今,她都搞不清这里面的真正因素。在此之前,她从没想过自己的生活因一门英语而变得精彩。确实,英语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并改变了她的人生之路。
鲁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曾在中央电视台做实习记者。毕业的时候,有两条路选择,一是做专业主持人,二是做国际新闻记者。1992年,是鲁豫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这一年,北京市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举办英语演讲比赛。鲁豫参赛了,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中央电视台选中,主持《艺苑风景线》,开始了她的丰持生涯。1994年,鲁豫去了西雅图。
鲁豫回国后幸运加盟凤凰卫视,优势还是英文。鲁豫经常以流利的英语采访政界、企业及社会焦点人物。鲁豫曾参与新闻直播节目《香港回归》、《千禧之旅》、《戴安娜王妃葬礼》、《美国总统大选》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的直播报道。这也充分发挥了她在国际新闻方面的才华。
我能采访到鲁豫这样的人物,当然开心啦!
坐在我面前的鲁豫,是那么恬静、柔弱、亲切、机智、冷静与理性。
鲁豫一走进来,就落落大方地坐在我的前方。我说,鲁豫,跟你一起合个影,她回头笑笑点头,我轻轻松松就抱着陈鲁豫的脖子,艾草赶紧凑过来,文静恰到好处地配合,快门一按,一张三人合影,便永远地存在了我们杂志的文章里,也存在我人生的相册里了。虽然我不是追星族,但我要有足够的热情,比追星族还热情,才能采访到我想要知道的事情。这一点,是鲁豫教会我的,她的文字里这样写着。后面的人挤过来要鲁豫签名,都求我帮她们递过去。鲁豫面对热情的观众,谈吐文雅、端庄大方而又充满柔情,不时地回答我的一些提问。直到上舞台,我跟鲁豫近距离坐了近二十分钟,一次亲密接触。
采访是三个人完成的,我负责问,艾草负责记录,文静抢镜头。之前艾草说她事先给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打过招呼,要专访鲁豫,我想这种机会不太可能,因为太多媒体在现场了,我们只能见机行事。
那天我问了许多问题,鲁豫也一一作答,采访非常顺利。次月一日,我们杂志登刊了我和艾草与鲁豫一起的合影。杂志一出炉,许多读者和熟悉的朋友打电话过来,赞许我们的采访,读者喜欢就好嘛!
以下是摘录我们的一些对话的片段:
汪洋:(以下简称:汪)鲁豫你好,你在电视上很漂亮,你本人在
生活中更漂亮。
鲁豫:(以下简称:鲁)谢谢!(很有礼貌地笑)
汪:《心相约》写你的工作经历很精彩,近段时间有没有新的出书计划?
鲁:我的书重点写工作经历和生活,这是我七年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出一本书不容易,目前没有再出书的打算,因为我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如果再写,起码要过十年或更久。
汪:你平常做节目给人文静的印象,但在你的书里,用英语骂人,跟海关吵架,这让读者觉得你很厉害。
鲁:我觉得我不是,所谓偶尔露峥嵘,当时因为在国外,环境挺险恶,影响到生存。遭遇到危险时,如果我不出面,他人的语言又无力抗争,那个时候,我只能挺身而出。
汪:情感方面,你的书里,写得不多。你在采访郎平时,曾感叹优秀的女人为何情路坎坷。现在的你,不仅仅是“优秀”这个词所能评价得了了。我听说了你再次牵手走进婚姻的一段经历,挺感人的。能不能谈谈你对情感的看法?
鲁:首先你要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人跟人可能不一样,有的人对情感需求非常大,有的人对物质需求会大一点。明白自己哪种需求更大一些,然后向那个方向去走。我本人对情感需求非常多,所以我对感情没有其他的附带条件,我先生爱我,我也爱他,这就够了。只要快乐,别人说什么,不重要。(微笑)
汪:我也采访过你的同事闾丘露薇。我看过她的书,她的书都是写工作的,很大气,比如描写巴格达的战争。你的跟她的有什么不同?
鲁:人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我和闾丘一直是好朋友,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生活上相互关心。(掌声响起)
汪:写作与主持有什么不同?
鲁:写作需要创作,我写作是自己的经历,有一种想写的冲动,要经常写就难,因为没那么多经历可写;而主持需要我深入了解我的嘉宾,包括她(他)的许多事,我都要有了解,而后,把她的亮点挖掘出来,献给电视观众。
汪:我们是做时尚杂志的,谈谈你眼中时尚的定义?
鲁:简约的时尚。换句话就是:简约即时尚,这是我一贯的穿衣风格。我刚去香港时也喜欢逛街、购物,这是犒劳自己,女人买衣服,神志总不太清醒。现在工作忙,就没那个时间了。
采访鲁豫,和一个如此优秀的女人面对面。她的优雅,她的光环,令我赏心悦目,然而我的内心有一种骄傲。和她一起回顾她光辉的历程,想起自己二十年的奋斗,文学,带给我这样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是一份高贵的自信。我的内心和她一样高贵。
第二章天上掉下个好事情
五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赣中南这片红土地上,杜鹃鸟婉转低吟的歌声,美妙极了。
1986年,十七岁的我初中刚毕业,身体还没发育完全,瘦瘦小小,头上扎个马尾辫,或许是营养不良吧,脸色菜黄菜黄的。就因孩子多的缘故,家里负担很重。我不再继续升学,跟着村里的“嫂子军”去收破烂,卖给村里一个浙江人开的工厂。每月可赚取几十到百把元不等,我便成了村里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少妇都要我带着她们去做这种业务,因为做多了,我懂行情,又会识货。所以,我比在厂里做临时工的女孩们还挣得多一点。
要不是那场劳务输出招考,也许我早就成了乡村里一个勤劳勇敢艰苦持家的农家女,延续着父辈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田园生活。
那是1987年6月的事了,那天突然听到一个特大的好消息,说县劳动局要招收一批人去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务工,条件是至少要有初中学历才可以报考。不几天就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可信度,因为村里的高音喇叭果然播出了这一对村里人来说千载难逢的好消息。这下村里可炸了锅,年轻人别提有多高兴,大家看到了希望;可父母们呢,高兴的有,发愁的有,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兴都是相同的,愁的就各不相同了。
因为报名人数特别多,每个乡镇分配了名额,分到每个村子里,就只有一男一女的名额。上面的政策是,如果有高中学历的青年就没有名额限制,直接报名就可以。只有初中学历的还得通过笔试,能不能去还是个未知数。
有关系的,大家削尖了脑袋走关系。像我这样的,跟村支书家有些亲戚关系;可他自己的女儿、他弟弟的儿子、他妹妹的孩子,加上我,都在同一个村子;各队队长家的孩子,还有每个生产队都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到底让谁去?算起来十多个够条件的初中生,村支书也犯愁了。为了公平起见,他要我们统统摆出毕业证,抽签,抽到谁归谁。
也许命该如此,好运青睐我,六个女孩共一个名额,刚好被我抽到,男的是我的一个同学,是小华。当时的村支书顺爷爷五十多岁,他鼓励我们,要争气,现在的名额就是你俩的了,这是大家让出来的。考试考好一点,争取出去工作,你们才对得起大家。
考试难吗?我不怕,初中生考的无非是初中学过的东西,我不担心。至于深圳特区在哪儿,我不知道。我的印象里只有那部名叫《深圳姑娘》的电影,一个阳光女孩,开心地笑在骄阳下。
从那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向往深圳、广州,想早一点考试,心在飞翔,早已飞向远方,做着城里人的梦。
考试那天,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去县城。父亲非常关心,亲自陪着我去党校的考场,我在里面考试,他在外面徘徊。他认为,这一次,有可能改变我的命运。
在父辈的眼里,跟他们五十年代从农村招人去煤矿、铁矿一样,后来那些人都留在矿上,吃永远的“商品粮”。
没想到的是,在考场上还有许多是我的同学和校友。我希望她们也都能考上,都能去广州或深圳,到时候还多有几个伴呢!考完后来到叔婆家里,叔婆那时是我们县的组织部部长,她打电话去查我的分,说万一考得不好,她可以通过关系帮我的忙。我让她放心,我说至少有九十分以上,如果没有人走关系顶替我的名额,绝对不会没有我的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