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智力障碍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心理学,
作者: 张理义等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711319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智力,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之一了。智力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和独特地位。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渐趋成熟,但其中的某些领域虽经多年的探索研究,却依然处于争论时期,观点纷杂而缺少定论。智力研究就是这样的领域之一。
自19世纪后叶高尔顿对人的个别差异的研究引出智力研究,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最早的智力理论以来,智力心理学的研究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智力理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最有意义和最活跃的课题之一。关于智力的理论和观点层出不穷,可以说流派林立,纷争迭起。智力研究也因此成为心理学中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领域。其中,以智力的结构理论及其指导的智力测验影响最为深远,它几乎主宰了该领域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并且至今仍发挥着相当的作用。但是智力测验并没有产生预期的预测效度,许多批评者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并且随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这种智力理论也暴露出了它的缺陷:难以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这种智力理论招致广泛的怀疑和批评,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视角去探究智力。
作者简介
张理义,男,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常州市解放军第一○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及江苏大学硕士生导师。 兼任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专业委员、国家卫生部心理卫生咨询专家、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11个杂志的编委。 从事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37年,擅长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先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技术7项。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省级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讲步三等奖16项。主编或参与著书《临床心理学》、《心理医生手册》等2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被南京军区表彰为“科技干部”、“科技英才”、“医学专家”等;1996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百名科技之星”,是我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获得者;1997年获“比利时保罗、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是部队中唯一的获得者;先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智力的概念
一、智力的词源
二、智力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智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智力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
第三节智力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三、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四、戴斯的PASS理论
五、情绪智力理论
六、其他新兴的智力理论
七、智力理论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遗传因素与智力发展
一、研究方法
二、遗传力
三、关于智力遗传力的几点说明
第二节家庭环境与智力发展
一、家庭气氛与智力发展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智力发展
三、父母文化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四、早期智力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智力发展
一、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二、教师期望与智力发展
三、教育活动与智力发展
第三章不同阶段个体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一、传统的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理论
二、当代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理论
第二节成人智力的发展
一、拉博维维夫的理论
二、阿琳的理论
三、科布洛维茨的理论
四、佩里的理论
五、辛诺特的理论
六、里格尔的理论
七、柏思彻的理论
八、卡茹明的后形式运算模型理论
九、卡彻娜的理论
第三节中老年人智力的发展
一、对卡特尔智力理论的发展
二、关于中老年人智力发展的新理论
第四章智力测验
第一节智力测验的概述
一、智力测验的种类
二、智力量化的方法
……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智力障碍的特殊教育及家庭护理
第七章智力障碍与犯罪
书摘插图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智力的概念
一、智力的词源
智力,是现代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之一。早在我国先秦和古希腊时,就有学者开始对智力的概念及其测量进行了一些讨论,并初步予以应用。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科学研究却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我国古籍中并无“智力”一词,但有许多同义语,如“聪明”、“智慧”等即属智力范畴。聪明一词有多方面的含义,除狭义的耳聪目明外,主要还包括如“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过目成诵”的记忆能力、“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独出心裁”的创造能力等等。智慧则更重视才干的社会评价,更具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在西方,古代也曾有过一些与智力有关的名词。直至19世纪后半叶,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和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高尔顿(F.Galton)等人在著作中采用intelligence(智力),以反映个体在心理能力上的差异,其词源为古代拉丁语“interlegere”,包括了理解、洞察的含义。从此,“智力”一词逐渐普及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