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祖国丛书:祖国成就故事
分類: 图书,少儿,儿童文学,寓言 传说,
作者: 汪普秀编著
出 版 社: 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8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143238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想知道我国超级计算机的“曙光”之路吗?中国龙芯诞生的故事是如何演变?“长二捆”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中国600年后的“郑和下西洋”会是什么样子呢?“水电雄师”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小渔村”与老人又是怎样结缘的?…… 那就请你跟随本书,一起来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内容简介
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一层!他们就是我们人类历史中涌现出来的无数的科技人才!
本书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
目录
我国超级计算机的“曙光”之路
中国龙芯诞生的故事
我国首例遥控机器人异地开颅手术
“东方红一号”,凝聚中国老一辈人集体的心血
“长二捆”背后的故事
“神五”台前幕后的故事
“神七”遨游太空,宇航员首次出舱太空行走
航天发射——喜悦背后的压力与艰辛
中国演绎“嫦娥奔月”传说
争气机——“空警2000”预警机诞生的坎坷历程
龙翔九天——国产无人机家族震惊国际
中国成飞第三代战机研制之路
国产歼10战机惊艳亮相
冰原上崛起的长城站
征战南极昆仑站
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诞生的故事
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
“当代毕异”的故事
中国600年后的“郑和下西洋”
中国核潜艇与台海危机
“中华神盾”远赴索马里护航
江南造船厂:创造出无数个“中国第一”
火热的年代艰苦的征战
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京津城际高铁亮点多
开创奋进——百年天堑变通途
跨越千年梦想的伟大桥梁
南水北调——50年的风雨兼程
“水电雄师”的故事
三峡工程故事
大亚湾核电站——邓小平播下的一颗种子
一汽与两代伟人的故事
奇瑞汽车——中国民族汽车的黑马
联想集团20年的“联想”之路
华为:从两万到千亿的企业神话
海尔:真诚到永远
打造中国移动的“奥运梦之队”
“搜狐”之路
中国电子商务帝国的传奇——阿里巴巴
宝钢传奇
发现德兴铜矿
冀东南堡10亿吨油田被发现的故事
克拉玛依油田的“铁军”风采
春晓油田背后的故事
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煤电保障供应战
“死亡之海”的复苏
三北防护林工程——一部绿色的壮歌
万众同心编织三江源绿色之梦
“大熊猫之父”的故事
建筑奇迹——“鸟巢”
水立方——膜结构的完美体现
国家大剧院:周总理的心愿
中华世纪坛——一位中国建筑师诗意的诉说
“小渔村”与老人的结缘
直辖12年:一座山城的发展与辉煌
山沟沟里打造出中国最美的乡村
华西村与老书记的故事
灶间大婶撑起神州第一大市场
金牌成就梦想
书摘插图
我国超级计算机的“曙光”之路
超级计算机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超级计算机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从局部突发性灾难预报(如洪水、海啸)、纳米技术领域的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气象领域的短期天气预报,到电影制作和石油勘探等领域都需要超级计算机的协助。于是,为研发功耗更低、性能更优、体积更小的超级计算机,世界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
然而,长期以来,世界超级计算机市场的格局是美国独霸天下,西欧和日本紧随其后。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世界其他国家迎难而上。而在所有超级计算机的后来竞争者中,中国最引人注目。
1986年,我国863计划(我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正式启动。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先后成功研制和推出了曙光系列产品,从而实现了数以十计的“第一”与“突破”,也成就了一个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著名品牌。
主攻方向定在并行机
正当我国研制超级计算机计划刚刚起步时,研制人员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跟日本人走,研制向量机;要么跟国际主流走,研制并行机。
经过对国内外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反复调研分析,我国最终果断地选择了以并行处理技术为基础的高性能计算机为主攻方向。
事实证明,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与80年代我国研制的大型机、巨型机相比,曙光一号研制周期从过去的5~6年缩短为一年。由于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投入的人力和资金大大减少。而研制周期的缩短和标准化技术的采用也保证了新品在推出时的市场竞争力。曙光一号的推出,为我国在对外开放新形势下研制高性能计算机探索了一条新路,得到用户和政府部门高度评价,并被写入了1994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在曙光一号推出的同时,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原名曙光二号)也开始启动研制。1995年3月,曙光1000正式推出。它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的并行机,对推动我国的并行计算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曙光1000获得了我国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超级计算机转向超级服务器
1995年,在曙光1000推出后,曙光人面临了第二次技术路线上的抉择:863计划下一个目标产品曙光2000是继续研制超级计算机还是转型超级服务器?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工程计算,主要追求计算速度。而超级服务器则是更加通用的高端计算机,除科学计算外,更多地用于事务处理与网络信息服务。
当时,尽管我国的互联网应用还刚刚起步,全世界速度最快的500台计算机中90%以上还属于超级计算机,但超级服务器是大势所趋。
于是,我国决定不再以单项指标(如计算速度)赶上世界最高水平为目标,而以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国产高端计算机为目标,因而选择了研制超级服务器为主攻方向。
随后推出的曙光1000A、曙光2000及后续产品的成功便充分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1996年,曙光1000A首次采用了基于高速互联网的服务器体系结构。同年,曙光1000A在喀麦隆得到了成功应用,首次实现了曙光服务器在国外市场的销售。此外,在辽河油田,曙光1000A成为整个油田的主信息网络服务器。另外,曙光1000A在全国五个高性能计算中心、中国气象局、四川科技信息网等单位都起了很好的平台作用。
从“通用"走向“专用”
如果说当年曙光由超级计算机转向超级服务器,是由针对科学工程计算的“非通用”产品走向适用于科学工程计算、事务处理和网络信息服务的“通用”产品的话,那么,从2002年开始,曙光推出的超级服务器“瘦身计划”,便开启了其从“通用”走向“专用”的新的历程。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使用超级服务器的通用机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竞争日渐激烈,与此同时,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却在不断升级,特别是对于缺少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诸多新兴用户群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套套的硬件产品,更需要切合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由此看来,市场细分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对于曙光来说,一方面在“通用型”产品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和庞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厂商中的佼佼者,曙光深厚的技术积累也使得曙光最有能力在市场细分上走出第一步。正是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促成了曙光的再一次成功转型。
2003年4月,曙光总裁历军明确提出了“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的发展策略。随着“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策略的出炉,曙光一方面先后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的通用性产品。另一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石油、气象、生物、环保、网络安全等专用高性能计算机及相关行业解决方案,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曙光的腾飞
2004年6月,我国首台每秒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问世。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各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2004年6月22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4000A位列全球第十,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证明。随着曙光4000A的推出,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
2008年9月16日,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耗资两亿元人民币,历时.4年的研发后,终于在曙光天津产业基地正式下线。这是一款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运行速度测试标准生产的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运算能力名列世界第七。它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全中国所有人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手持计算器不停计算52年的工作量。随着曙光5000A的问世,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后,第二个能自主设计并制造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我国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
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其速度达到160万亿次,运算能力名列世界第七。除了超强计算能力外,它还拥有全自主、超高密度、超高性价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广泛应用等特点。
曙光5000A的问世,不仅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生产、应用、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必将成为我国用来解决大问题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建设、网络安全、石油领域等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龙芯诞生的故事
2002年9月28日,在我国计算机领域,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小名“狗剩”的中国第一块通用式处理器芯片(CPU)——“龙芯1号”终于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从这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洋人的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人在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中国人为之欢呼,也为之自豪!
一直以来,在IT硬件领域中,尤其在CPU核心技术上,我国跟国外的厂商有着较大的差距。而CPU又是计算机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件。因此,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尤其是中央处理器芯片,便成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一大“芯”病。中国要结束这种历史,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突破,走一条自主研究开发的道路。
从2000年11月起,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处理器设计项目。寄望于祖国和民族的兴盛,他们把这一项目命名为“龙芯”。为了体现龙芯完全本土化的感觉,研究人员便将其处理器赋予了一些体现中国特色的名字作为小名。其中“龙芯1号”被叫作了“狗剩”,因为大家都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觉得名字贱一点容易养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芯虽然是一块小小的处理器芯片,但是他却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期望和突破。
为了让孩子“狗剩”能够快快诞生,一群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研究组组长胡伟武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中科院计算所正式立项研发CPU的那一刻起,胡伟武便主动请战。任务非常艰巨,但他始终坚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在研制“龙芯一号”的一年多时间里,胡伟武和他的团队把办公室当成了加班的临时宿舍。在最后关头,他们甚至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辛苦的操劳,使胡伟武过早地生出华发,母亲偶尔见到他的时候都会说,“你做龙芯都做出白头发了。”
在整个研制的时间里,胡伟武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女儿。每次和女儿打赌,女儿都说爸爸输了的话就要陪她,而这恰恰是胡伟武最难做到的。有个寒假,由于没时间管女儿,他就让女儿在“龙芯一号”做的计算机上玩游戏,对龙芯一号进行“考机”测试。结果,一个假期过去了,女儿患上了近视,这让胡伟武愧疚不已。
在经历了15个月、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后,2001年10月,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一号”终于被成功研制出来。2002年9月28日,“龙芯一号”被正式发布并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