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李翠莲 著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8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100314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呈现为中心与边陲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晚清以降的中国历史可以被理解为由中心社会沦为边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一种格局就使得欧美等中心社会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而逐渐落后的中国也采取了被动或主动行为以接受先进文化,这其中一条重要途径便是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随之产生的新型知识分子留学生就成为近代中国传播、建立新科学并使其本土化的主力军。
本书以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经济学科建立的关系为考察重点,以清末至解放前(1876年~1949年)的时间段为经,以留美生创建中国经济学科的横断面为纬,纵横交织,试图全面客观地展现留美生的历史活动,评析其功过得失并深入挖掘其内因。本书共分八部分,从实践层面到理论层面论述了留美学生的活动。
作者简介
李翠莲,河北永清人。1999-2005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曾参与完成“中外广告监管比较研究”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特征研究”等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中外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课题1项硬天津市课题1项。曾发表论文“从三大案例看美国广告监管”(《广告人》2005年12月)、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dvertising Supervision Systems(IE&EM’006)、“美国广告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广告人》2009年1月)等。
目录
导言
绪论
一、论题的选择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经济学在西方的发轫及其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经济学在欧美的兴起
1.经济学在欧洲的起源
2.经济学在近现代美国的发展概况
二、经济学在近代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
1.经济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背景
2.西方经济学在清末的零星引进
3.民元到“五四”时期经济学的传播概况
第二章 留美经济学人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一、留美经济学人求学美邦的情形
二、留美经济学人群体的形成
三、留美经济学人传播群体的分析
1.籍贯、出生年份与归国时间
2.留学前后知识结构分析
3.回国后教职变动情况分析
第三章 经济学传播制度化的确立——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学系科的设立
一、民元以来大学经济系(门)设立的一般情况
二、留美经济学人与大学经济系的发展
1.留美经济学人支撑各高校经济系
2.留美经济学人学科规训的典型代表——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三、留美经济学人与大学经济系课程的设置
四、唐庆增对经济学移植的理论探讨
1.关于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思考
2.关于经济学、商学课程教授方法问题
3.关于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思考
第四章 经济学传播制度化的高级形式——留美经济学人与大学研究所的成立
一、经济研究院所的出现
二、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杰出代表——南开经济研究所
1.南开经研所的发展历程
2.开风气之先——经研所的研究活动
3.百年树人一一经研所的训育工作
第五章 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学共同体
一、经济学共同体建立的一般情况
二、留美经济学人与中国经济学社
1.中国经济学社发展概况
2.中国经济学社体制化分析
3.中国经济学社的卓著工作
三、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学季刊》
1.《经济学季刊》发展始末
2.《经济学季刊》人员分析
3.《经济学季刊》的学理倾向
4.《经济学季刊》的学术特性分析
第六章 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学学理的建构
一、留美经济学人对西方经济学学理的引介
1.对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学大师的介绍
2.经济学方法论的引进
二、留美经济学人构建经济学理的努力
1.南开学派与西方经济学理的本土化
2.新经济理论的不懈传播者一一马寅初
3.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
三、学术业缘与学理建构的差异性——留美生与留日生比较
第七章 留美经济学人与经济学中国化的尝试
一、经济学术语的审定与教科书的编纂
二、经济学中国化的中坚力量一一南开经济研究所
1.南开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时期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研究所
3.战争中期及战后的研究所
三、合作的结晶——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
四、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
第八章 结语
一、留美经济学人传播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功绩与缺失
1.学科规训制度的初步建立
2.经济学雏形体系的形成
3.理论构建的欠缺
4.知识结构的偏颇
二、两种矛盾冲突——角色认同的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角色认同的矛盾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经济学在西方的发轫及其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
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专业的科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中国的历程就更短暂,迄今为止还不到百年。但是它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早已在与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争领域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被人非议。在近代中国学术发展过程中,经济学作为一门舶来的社会科学,通过留学生这座桥梁很快入驻中国各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使其成为一门显学,在学人数众多。那么经济学在欧美的发展情况、在中国早期传播状况就成为了解经济学在东西方发展迅速的源头。
一、经济学在欧美的兴起
经济学首先发端于英国,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正式诞生的标志。但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并没有成为显学,只有在经过多位杰出大师的不懈努力与传承后,经济学才大放异彩,在各大学才不再依附于历史学和伦理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应有的地位。
1.经济学在欧洲的起源
(1)重商主义
要考证经济学在欧洲的发展历史,必先逐本溯源考察重商主义的缘起。当然,如果从思想角度考察,经济思想从人类产生时即有,不唯西方如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也不可谓不发达。严格说来,重商主义也未成为非常有体系的派别,只是由于它的影响在当时比较大,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思想家,而且英国古典主义学派就是从批评重商主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而大部分学者将重商主义作为欧洲经济学说发展的开端来论述。重商主义起止于何时,学界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大体说来,从经济生活中有国际贸易起,直到政治上的立宪政体成立后,即从1500年至1750年,可算是重商主义的极盛时代。也就是说,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也即封建社会解体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业生产的增长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小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出现了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起来;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促进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各港口的经济发展,使海外商业成为必需;17~18世纪时期,民族思想与国家观念逐步形成,各国陆续建立起中央集权、语言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族经济或国家经济应运而生,重商主义即是民族经济的产物;此外文化意识上的觉醒,尤其是人本主义(Humanism)影响到经济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开始承认利息为正当收入等思想的出现必然促进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综上几点可以看出,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