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2009.06 总第三三六期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李岩 主编
出 版 社: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杂志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16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71002986005包装: 平装目录
特别关注
丝绸之路史二题
文史百题
论北周武帝宇文邕
谈谈佛教与山水
诗文欣赏
李贺《将进酒》解析
明人域外赋双璧:董越《朝鲜赋》与湛若水《交南赋》
诗话两则
小说丛谈
《醉醒石》等白话小说的艺术特色和版本源流
人文游踪
大辽故都行
文化史知识
汉画像中的车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对南北朝雕塑的影响
西域木加工和皮革制造行业的共存
从南阳方言“囊”说到新疆美食“馕”
连载: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交通近代化与公共秩序(三)
人物春秋
金朝传奇诗人——施宜生
文学人物画廊
毒设相思局:“拥凤团”的恣意恶搞——趣话王熙凤(六)
随笔札记
从《汉书》作者班氏家族的匈奴血统谈起
鬼使神差——“鬼话连篇”之六
诵读佛经与防虎豹鱼龙
学林漫话
怀念王永兴先生
来新夏先生古稀“变法”录
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团体——敦煌经籍辑存会
一代词宗与一代词的综合——民国四大词人之一:夏承焘(二)
说文解字
谈陈寅恪的“恪”字读音
讲堂实录
经典是这样铸成的(六)——《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文物与考古
最新考古发现:南阳楚彭氏家族墓
汉代画像中的孔子像
北京故宫展陈痕都斯坦玉器赏析
读者作者编者
终于收藏到《文史知识》创刊号
信息与资料
书摘插图
特别关注
丝绸之路史二题
从20世纪开始,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词汇,一个是SILK ROAD(丝绸之路),另一个是SERINDIA(西域),并且立即受到国际学界异乎寻常的关注。在中文文献中,“丝绸之路”同样是新的词汇,“西域”则早在《史记》与《汉书》中便是流行话语了。《史记》与《汉书》中,还有一个与“西域”对应的地理概念“东域”,不过已经被人们淡忘。“丝绸之路”的出现,并没有替代“西域”,反而使“西域”正式进入了世界文明史。
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关于丝绸之路与西域,有两个内容:马与车、起与止,成为新的话题。
马与车
可以说,与汉代“凿空”西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马。对“天马”(汗血马)的向往,成为决策者进人西部空间的推动因素。第一个西域探险家张骞,他出使西域的使命—_联络匈奴宿仇大月氏——最终落空了,却因此为汉天子提供了关于西行通道的实际走向,以及西域的人文地理。情报,同时,找到了与匈奴抗衡的支撑点:引进优良的西域马种。中原进人农耕时期的汉人与西北游牧民族匈奴之间的冲突碰撞,始于汉朝之前,贯穿这一过程,匈奴的优势在于马快:其突击力如同雷鸣电闪:而汉人则在于兵利:武库充盈,武器精良。“凿空”西域,是为了打破匈奴对西行通道的阻断,然而没有良马,不管具体打赢了多少场战争,汉仍然是失败者。
《史记大宛列传》是汉代通西域的基本史料,它来源于张骞的西行见闻。《隋书经籍志》独家著录了一种古籍,即“张骞《出关记》一卷”。有人认为,《史记大宛列传》的前半部分,就是张骞《出关记》。《史记大宛列传》中,西域王国分为两类,一是“土著”,二是“行国”。土著,指进入定居农耕时期,有了城镇村落的王国。而行国,指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部族。《史记大宛列传》介绍的第一个“土著”,便是大宛国,大宛的特点则是“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张骞见闻的后果显而易见:“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与大宛马相比,西域古国乌孙也有良马,最初,汉武帝“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日西极,名大宛马日天马”。《史记大宛列传》还说:“乌孙多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个人拥有“四五千匹马”,在西域三十六国范畴,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对于丝绸古道,马,既是动力,又是动机。没有足够多的品质优良的种马,丝路永远神秘遥远,难以通畅,东西方的交流沟通,负载沉重。对善马的向往追求,实际是出于抵消道路坎坷漫长的愿望。
随之而来的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将天马推到了极致。第一次出征铩羽而归,汉武帝不能容忍再次失败,为索取大宛汗血马,太初四年(前101)竟然派出了六万正规军出塞,还未计人“志愿军”(“负私从者”)。同时,汉朝部署在玉门关一线的战略预备队多达十八万。作为对比的数字是:据《汉书西域传》,当时塔里木区域的楼兰、于阗、焉耆等二十个王国,总共仅有162420人。这是为马打的“倾城倾国”之战。有了这一仗,丝绸古道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无法忽视的经典内容。
在丝绸之路史上,西域与良马密不可分。除了大宛天马、乌孙西极马,还有著名的渥洼池天马。《汉书武帝纪》说,元鼎四年(前113)秋,“(天)马生渥洼水中”,“渥洼水”在“敦煌界”。渥洼天马贡入朝中,汉武帝跃跃欲试.亲自骑马驰骋上林(“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战战兢兢,惧不克任”)。为此,宫廷乐师特制《天马之歌》。天马(龙马),是西域传说的母题。《大唐西域记》卷1曾提到屈支(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龙马:“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所以此国多出善马”。这可以看成渥洼池天马的投影。从穆天子“八骏”开始,渥洼池天马、乌孙西极马、大宛汗血天马、龟兹龙马,越是道路漫长多阻,对良马的追求就愈发迫切。
与马相关联的,是车辆。河西走廊出土过著名的马踏飞燕、铜车马。马与车,是古道存在的象征。
关于车辆与丝绸古道,有一件被淡忘了的往事。这件事与楼兰古城的发现关系密切。
1901年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荒原做地形测量。3月3日,他的驼队无意中闯人一个从未有人提及的遗址,后来证明,这就是楼兰古城。可以说,“丝绸之路”热就发端于楼兰古城重现于世。
斯文赫定到达时,楼兰古城沉静得如同下了班的超市:佛塔高耸,运河旁依市区,民宅官衙阒无人迹,但市井依旧。步人楼兰古城,他在后来称为“三问房”的地方徘徊,并且在“三间房”一侧发现了一个“停车场”。这地方以一副巨大的圆形实木盘子为醒目特征。这直径超过1.30米的实木圆盘,是丝绸古道实际行用过的车轮。
1906年,美国气象学家亨廷顿也抵达楼兰古城,他专门去看了车轮,并且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三问房”曾长期被认为是西域长史府,是中原经营西域的“总督”驻地,所以,这前所未见的实木车轮,被认为是出自西域长史的坐车——西域第一车。亨廷顿离开后几个月,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初次来到楼兰古城。斯文赫定、亨廷顿、斯坦因所雇的驼夫们,都是罗布荒原的土著罗布人,但他们也都说不清这巨大的圆形实木盘子能有什么实际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斯坦因是为车轮而来(或说是为“西域第一车”而来),在此之前,他在尼雅河的精绝遗址上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把椅子”;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木桥”。还发现了《史记》与《汉书》之外的另外一部楼兰史:用怯卢文书写的楼兰王家档案。他当然不想放过“西域第一车”(或说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车辆”),这对于丝绸之路、对于西域历史地理有多重要,无需重申。附带提一句,英文中的“西域”(SERINDIA),就是斯坦因首先使用的。但是,斯坦因来楼兰古城时,这个实木车轮失去了踪影。楼兰古城失而复得,可“西域第一车”却得而复失了,从此下落不明。仅凭那结实的车轮,就可以悬想出当年驾驭神采飞扬的天马轮车、巡行坎坷古道的实况。巨大的木车轮,如同专门为汗血天马而设计的。
有关“西域第一车”的历史照片与记载都告诉我们:除了对天马的求索之外,对车辆的改良与需求,同样是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前提。
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人《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下册,287页)。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dn)。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山蚕与家蚕并重)、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