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十一五规划)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金实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371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711829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光阴荏苒,万象更新,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全国中医药院校招生结构相应出现了较大调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委托,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
中医内伤杂病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内科疾病的范围甚广,但大致可分为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两大类。按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会议的规定,将外感病证列入《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一书中,而内伤杂病的证治则属于《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范围。内伤杂病主要是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该类疾病病因大多以情志失调、饮食不洁、劳逸失宜、禀赋遗传、他病损伤等内伤原因为主,辨治方法大多按照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类证治。值得指出的是内伤杂病和外感疾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分开。如外感疾病邪气稽留,内人脏腑,可导致内伤病证,而内伤杂病容易感受外邪,或因感受外邪而诱发加重。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两者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给疾病分类造成一定的困难,本书选择的病种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以内伤杂病为主的病证。
本书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中药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参考书。本教材供已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使用,重点不在于教授基础知识,因此,有关病证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大都简述,以避免和本科教材重复。本书的编写原则是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择中医优势病种,以问题为中心,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在病种选择上不求完整;在内容安排上不求全面;在新说及思考部分,提出问题,摆出观点,针对问题、观点,编者或作出应答,或将不同观点归纳分析,或将疑问留给读者;文中的问题、观点、应答、分析,可能精辟准确,亦可能含糊甚至错误,我们将此留给读者,如能引起评议、争辩、思考,激活中医学术气氛,我们将感到欣慰。本书既综述研
究进展,提出最新科研成果;又正视现状,解读困惑,激发灵感,引发思索,提出问题,面向未来。在表达方式上,本书以纲要性的表述,给研究生和讲课老师留有思索和研究的空间。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阐述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及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下篇为各论,选择病证29个,每一病证又分【正名】、【析理】、【论治】、【实验】、【思考】五个部分,【正名】论述本病的概念、临床特征及与本病相关的西医病名,简述病名的历史演变,列举别名、异名。【析理】即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探析。本栏目分经典论述及新说探讨两部分。经典论述部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以保持本书与本科教材的连续性,新说探讨则重点介绍近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新观点、新成果。【论治】栏目分论治研究及名家经典采撷两部分,前者讨论本病治疗的思路方法及临床治疗进展,并加以评析;后者介绍民国以来著名医家的特色经验。【实验】介绍本病实验研究的概况,并归纳分析,加以评论。【思考】将古今医家在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疑惑不清、难以解决、有争论分歧的问题分项列出,介绍最新研究动态及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以启发科研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促进读者思考、激发研究生选题研究的灵感。每一病证后附列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中医内伤杂病辨病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下篇各论
第一章咳嗽
第二章哮病
第三章喘证
第四章心悸
第五章胸痹
第六章不寐
第七章痴呆
第八章胃痛
附:痞满
第九章泄泻
第十章痢疾
第十一章胁痛
附:胆胀
第十二章黄疸
第十三章臌胀
第十四章眩晕
第十五章头痛
第十六章中风
第十七章水肿
第十八章淋证
第十九章癃闭
第二十章郁证
第二十一章血证
第二十二章痰饮
第二十三章消渴
第二十四章瘿病
第二十五章虚劳
第二十六章癌病
第二十七章痹证
第二十八章痿病
第二十九章颤病
书摘插图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活的灵魂,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疾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恰当地运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论治方法包括四诊收集、辨证分析、确定治法、建立处方等方面,它贯穿于诊治病人的全过程,包含医生诊治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疾病诊断治疗程序如下:首先收集四诊资料,确定主症、主诉并完善病史,为明确诊断奠定基础,根据主症特点、兼症及舌脉明确辨证要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确立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一)全面收集四诊资料
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辨证所需的全部资料。
1.抓主诉、主症主诉是病人就诊的最痛苦、最主要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中医的诊断与主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诊断相应,基本决定了中医诊断。
2.围绕主诉进行问诊要全面、系统、确切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即掌握病人的主症特点、诱发及加重的因素、兼次症为何,帮助分析辨证。
3.结合望、闻、切诊望诊包括望舌、神、面色、体态、巩膜及其他分泌物(痰、尿等);闻诊包括病人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声音,有语声、咳嗽、呼吸、肠鸣等;切诊包括脉:腹、肌肤等,以进一步判断寒、热、虚、实。
(二)据证分析,方法得当
辨证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并进一步作出诊断的过程。包括病名诊断(基本与主症相符)与证候诊断(结合主症特点、兼次症与舌脉)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