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沈玉芳主编;殷为华副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3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3575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的转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建设的新思路、相关制度的构建和体制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的内涵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施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作了多项创新性探索。特别是,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点研究了上海在服务全国、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积极参与东北振兴以及进一步加强与西部合作等,并从大区域尺度对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长江战略、“大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书可供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高校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区域经济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关规划与咨询机构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沈玉芳,男,1948年12月生,上海市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规划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规划与经济空间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通讯会员、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近年来在城市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机制、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性、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和政府行为以及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体系等领域作了不少创新性研究,不少观点已被政府部门所采纳。
目录
丛书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一、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要有新思路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的转型
四、建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相应体制
五、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建设新思路
第二章 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二、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
三、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个案剖析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的基本取向
一、2010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联动
二、CEPA和“泛珠三角”联动
三、2008奥运会与“大北京”联动
四、中部崛起和“大武汉”城市圈联动
五、东北振兴战略和东部地区联动
六、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东西部地区联动
第四章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长三角地区联动的关系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进展态势和动力基础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进程带给各地区的机遇及各省市的重大举措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与分歧
五、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六、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点和总体思路
七、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八、新时期条件下上海扩大开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
九、上海扩大开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
第五章 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上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目前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进展态势与主要障碍
五、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和阶段性目标
六、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
第六章 上海参与东北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国外发达地区与衰退老工业基地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东北振兴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目前上海参与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进展态势与主要障碍
五、上海参与东北振兴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和阶段性目标
六、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东北振兴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
第七章 我国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长江战略研究
一、“长江战略”和贯彻落实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关系
二、“长江战略”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十一五”及更长时期内实施“长江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
第八章 “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研究
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概述
二、“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
三、“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四、“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五、“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基础
六、“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七、“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九章 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研究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二、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在我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意义
三、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动力基础
四、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
五、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十章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
一、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
二、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这是一份新时期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第一份全面、准确和完整地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行动方针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厘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和市场及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不同职能和职责范围,强调了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平衡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政府职能的重点工作领域。《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其中,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学科建设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大区域发展方面,我国相继实施了沿海开放战略、长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其中,前两个战略是以通过有条件的地区经济加速增长带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为政策取向的,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显著。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