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华故事(大学视觉故事)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校园青春小说,校园小说,
品牌: 《我的大学故事》编辑部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61328052
·条形码:9787561328057
·包装版本:2005-1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大学视觉故事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清华素来以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知识的尊重而著称。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催促着,清华人像一张拉满的弓,每一个毛孔都向外弥漫着精力与斗志。明耻与实干,将是清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近这位学术巨人的身旁,感觉它那种在沉默中不断积蓄力量的坚忍。
本书辑录清华各个院系的36名谦谦学子对于清华生活的真实记叙,它同时还是一本清华生活的全面写真,摄影师历时3个多月,以47处清华最典型的风景和场景为背景展现本书36位清华人的不同风采,令你不仅能够倾听清华的真实声音,更能尽览清华校园的名景,无论你师踌躇满志的清华备考生还是对清华充满崇敬与期待的好奇人士,翻开本书你就能够看到一个还原于真实、纤毫毕露的清华。
媒体推荐书评
清华素来以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知识的尊重而著称。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催促着,清华人像一张拉满的弓,每一个毛孔都向外弥漫着精力与斗志。明耻与实干,将是清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近这位学术巨人的身旁,感觉它那种在沉默中不断积蓄力量的坚忍。
青春又一次触动了我,它一次又一次留给我回忆的底片。像电影里那些深情而低沉的独白一样,我想用这样的语气说,我被感动了,看到了他们的这些文字。
——水木年华 卢庚戌·序
编辑推荐清华素来以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知识的尊重而著称。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催促着,清华人像一张拉满的弓,每一个毛孔都向外弥漫着精力与斗志。明耻与实干,将是清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近这位学术巨人的身旁,感觉它那种在沉默中不断积蓄力量的坚忍。
本书辑录清华各个院系的36名谦谦学子对于清华生活的真实记叙,它同时还是一本清华生活的全面写真,摄影师历时3个多月,以47处清华最典型的风景和场景为背景展现本书36位清华人的不同风采,令你不仅能够倾听清华的真实声音,更能尽览清华校园的名景,无论你师踌躇满志的清华备考生还是对清华充满崇敬与期待的好奇人士,翻开本书你就能够看到一个还原于真实、纤毫毕露的清华。
目录
青春的花儿
清华抢课的日子
毕业时分话清华
毕业声青春的花儿
七月,在放飞星辰之地追忆昔日
清华大一人
……[看更多目录]
序言水木年华(卢庚戌)
这是一本故事的仓库。
这是一本电影的集锦。
这是一本书。
现在,我在去往南方的飞机上。眺望窗外,四处星落的岛屿,在夕阳的金黄下,宛如飘散的图画,慢慢地被广阔的水域吞没。
我在想为这样的一本书写些什么,为我的校友们写些什么。
我想他们费了很多的心血,在各处的时间地点完成了他们清华情结的回忆。我想着他们拿着电脑,在四处的角落里敲打着不眠的心绪;我想着他们在空荡的自习室里,突然奋笔疾书。
我想着他们在礼堂前的草坪旁,静静陷入了沉思……直到现在,我依然会记起那片土地带给我快乐和忧伤的气味。
两个月前,北京一如往夏降下大雨。一个人开车转到清华园里,雨水打到车顶,在头上奏起密集的乐声。前进一下,都能感到独有的水滴磨擦声。校园里空无一人,眼前好似悲伤的从前。突然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一闪而过,亲切一下包围我的心境,一霎那我感到我是多么地爱着这个校园。
青春又一次触动了我,它一次又一次留给我回忆的底片。像电影里那些深情而低沉的独白一样,我想用这样的语气说,我被感动了,看到了他们的这些文字。
2005年1O月20日
文摘插图

后记仿佛从《我的大学故事》这一系列的选题筹备开始,我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大学生是将要成为未来中国之中流砥柱的一个群体,关于他们的话题,向来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但谁又能了解或真实地描述出,当前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特别是考入国内最高水准的理工类、综合类、设计类与艺术类大学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面对的真实生活?
由每一类高校的学生分别讲一段自己的经历,它须是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成份,这便是《我的大学故事》编辑部最初的设想。在人选方面,我们希望能分散地代表一所大学的各个方面,他们应该是分属于不同学院和专业的新生、老生、毕业生、研究生、留学生……
由于直至后期才接手《我的清华故事》,又由于恰逢抗战胜利60周年,手头两本日本题材的书要赶着做出来,案头工作十分繁忙,我并未能亲身跟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有所接触,倒是摄影师薛涛每天十分辛苦,冒着北京夏天近40度的高温,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清华偌大的校园内不停奔波。眼见他的肤色是一天天地加深,但一提起拍摄时天天接触的清华园内的建筑、雕塑却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让我也不由得觉得有些遗憾,没能借机跟中国最一流的大学校园“亲密接触”一下。
等我真正接手时,这本书其实基本只剩下阅稿、校稿的工作。前任编辑陆萍萍委托的清华大学的付思量同学将前期的约组稿工作推进得非常迅速、周全,而当陆萍萍将部分稿件转交给我时,一再向我说明,这批稿件质量相当不错。
有句话叫“文如其人”,一旦埋首于征集到的这批稿件之中,我还真见识到了素以勤奋、踏实著称的清华人的风采。清华人喜欢把高手称为“牛人”,“牛”者,实力超群仍能埋头苦干也,信念执着且勇于担负重任也。在一些稿件的字里行间,我深深体会到这种盛行于清华的不急不躁的实干精神与天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的责任心。但是于整体和谐之中,我也陆陆续续看到一些因鲜亮个性而独成一道风景的“变奏音”,比如借调侃水杯而挥洒自如的薛苏、将一篇小稿写成小说般紧凑、多变的王逸飞、寓情于物大气磅礴的马宏彬、缜密客观,擅用剖析手法的梁其伟、朴实无华,善于在细微之处以情动人的蔡震庭、在文字中感慨轻叹,带着卡通般可爱味道的王喆……每个人似乎都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每一个属于青春的故事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让我这个有幸最先读到故事的人,于其中真切感受到那些无尽的、激情洋溢的信念与思考。我为之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心中也为之盈满了深刻的感动。
本书特约图文编辑: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