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dst)

分類: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史学的哲学基础,
品牌: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344368/9787561344361
·条形码:978756134436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Decline of the Wedst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西方的没落》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是由奥斯瓦尔德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OswaidSpengicr)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他生于德国哈茨山区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斯宾格勒移居慕尼黑,开始构思和撰写《西方的没落》一书。该书第一卷《形式与实际》于1818年问世,第二卷《世界历史透视》出版于四年之后。这本书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困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媒体推荐我们感谢斯宾格勒所具有的天才的眼光,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
——德国历史学家伯伦汉
在我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洞见性的文章之时,我开始产生这样的怀疑:我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斯宾格勒是尼采以来德国最有势力、最生动的一位思想家。……他给我们提供了治史的一种新观念,如同一个火把,在漫漫长夜之中,替我们闪出了一时的光明。
——德国历史哲学家福利德尔
编辑推荐春、夏、秋、冬,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两组词语分别展示了大自然更替循环和人类生命的主要阶段。当它们成为主要线索贯穿于一部以展示、探究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内在进程和奥秘的书中时,会是怎样的呢?德国著名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是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历史哲学著作。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进化论的历史观,将历史镶嵌在古代—中古—近现代的线性时间框架内的年代里,《西方的没落》的一出世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众多的指责和质疑。第一卷在1918年问世之际,各个阶层的读者趋之若鹜,几年间就卖出近十万册,创造了学术书籍销售的奇迹。四年之后,第二卷问世,盛况依旧不减当年。
在初版的序言中,作者不无狂傲地宣称:他所撰写的不是学院里以概念推导的哲学,而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这一哲学所阐发的极有历史重要性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某一时代,而是它自身就“创造”这个时代。
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任务是预言“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有时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它的作者斯宾格勒也因此有了“西方历史的先知”的称号。
目录
导读
第一章起源与景观/2
(甲)宇宙和小宇宙/2
第二章起源与景观门5
(乙)高级文化的类型/15
第三章起源与景观/38
(丙)文化之间的关系/38
第四章城市与民族/59
(甲)城市的心灵/59
第五章城市与民族/77
(乙)民族、种族、语言/77
第六章城市与民族
(丙)原始人、文化民族、费拉/107
第七章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
(甲)历史上的假晶现象/127
第八章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门55
(乙)枚斋的心灵/155
第九章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门76
(丙)毕达哥拉斯、穆罕默德、克伦威尔/176
第十章国家/220
(甲)等级问题——贵族和僧侣/220
第十一章国家/244
(乙)国家与历史/244
第十二章国家/294
(丙)政治的哲学/294
第十三章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311
(甲)货币/311
第十四章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327
(乙)机器/327
……[看更多目录]
序言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区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
文摘人类世界的这幅图景,注定是要换掉那幅甚至是在最优秀人物的头脑中依然牢不可破的、陈旧的“古代一中世纪一近代”的图景,在这幅图景的前面,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老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答案,也将会成为可能了,并且我认为,这个新的答案对于我们的文明来说也是一个最终的答案。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在其所著的《世界历史》一书的序言中说道:“当纪念碑能够被理解的时候,可靠的成文的证据也可以被利用的时候,历史才开始。,,这是一个资料搜集者与整理者的答案:很明显,它将曾经发生的事物与在一定时期对特定研究者所展现的观察范围内所发生的事物混淆起来了。马敦尼在普拉底打了败仗——假如二千年后这件事不知为何离开了历史学家的眼界,难道它便不成其为历史了吗?一件事实要想成为一件史实,必须要在书籍中记载它吗?
兰克以后最重要的史学家爱德华·迈尔说道:“历史的事物是现在有效力的、或曾经有过效力的事物……只有通过历史的考察,那被历史从无数的同时代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个别过程,才成为历史事件。”这种说法是全然符合黑尔格的风格和精神的。首先,其出发点是事实,而非对于事实的偶然知识或无知,并且假如有一种必须强加于这种出发点的描述历史的方法,那便是在这几页中所介绍的方法,因为即使当我们在科学的意义上并不(而且将永远无法)认识那些事实的时候,它也让我们假定在庄严的序列中存在着头等重要的事实。我们应该学会用最综合的方法来把握未知的事物。另外,真理就精神领域来说才成其为真理,事实则仅在涉及生活时才成其为事实。历史研究,以我的术语来说便是体相的事实,是由血气决定的,由扩展到过去与未来的知人论世的才能决定的,由对人物与形势、对事变、对那种必然是和必曾有的事物的天赋的嗅觉决定的。它并不在于单纯的科学鉴定与史料知识中。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来说,科学形式的经验仅是某种附加的或从属的东西。历史研究,凭借理解与传达,辛苦地而且反复地将一刹那的启发,已经并立即向存在表明的那种事物,证明给觉醒的意识。
正由于我们浮士德式的存在的威力现在已经在我们周围划出了一个其他人与其他时间所无法得到的内心体验的范围——对我们而言,那些时间相隔极远的事件变得愈来愈有意义,并将另外的任何人、连最接近这些事件的同代人也无法理会的各种关系揭示出来,很多在多个世纪以前不成其为历史的事物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也就是变成与我们的生活相胁调的生活了。塔西陀或许“知道’,有关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