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恐慌(The End of Oil;On the Edge of a Perilous New World)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能源化工,
品牌: 保罗·罗伯茨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8613325/9787508613321
·条形码:9787508613321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End of Oil;On the Edge of a Perilous New World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这《石油恐慌》中,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还有:石油业辉煌的黄金年代是否已经结束。石油的供应还能维持多久?假如石油生产过了峰值、供应开始紧缺、价格开始上涨,那我们巨大的财富和优越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面对石油恐慌,全球经济是否会受到强烈冲击的震荡,从而引发一场拼命抢夺剩余石油的危险竞赛呢?
同时,作者并不局限于美国和发达国家,而是充分考虑了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全球性。作者采访了企业界和各类环保组织的专家与学者,将他们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和意见归纳总结得恰到好处,对其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替代能源的现状和前景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及时提供的有关未来能源体系的佳作。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石油包围的时代。石油既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又激荡了我们的思维……
作者简介保罗·罗伯茨是《食品恐慌》一书的作者,该书曾荣获2005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图书奖(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他还为多家出版物撰写资源经济学和资源政治学方面的文章,包括《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哈泼斯》杂志以及《滚石》等等;他还经常就商业和环境等问题作报告。
媒体推荐今天石油问题与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更加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
一个新的能源秩序将会是什么样子?谁将主宰这个世界?新的能源秩序是否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离开了石油,我们这个世界能否生存?
“《石油恐慌》一书写得非常生动,观点也相当深刻……你读完之后就会有一种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你会对当时的石油形势迅速地清醒很多。”
——《奥杜邦》杂志
“精彩极了……石油问题已经成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石油恐慌》涉及到了石油问题的各个方面,非常值得一读。”
——《巴尔的摩太阳报》
“《石油恐慌》对我们这个当前的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进行了极其透彻、极其有信服力的分析和探究。”
——《波士顿先驱报》
编辑推荐《石油恐慌》从全球视角,以清新、戏剧性的手法将世界形势聚焦于一体,深入分析了石油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思考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虽然世界的能源体系已经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但是如果我们既无前瞻性和全球性的视野,又不积极进取,那么动乱和激烈的冲突依然无法避免,世界仍有可能陷入无序的状态。
《石油恐慌》既处于科学领域的前沿又符合各类学者的口味,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今天石油问题与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更加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
一个新的能源秩序将会是什么样子?谁将主宰这个世界?新的能源秩序是否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离开了石油,我们这个世界能否生存?
“《石油恐慌》一书写得非常生动,观点也相当深刻……你读完之后就会有一种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你会对当时的石油形势迅速地清醒很多。”
——《奥杜邦》杂志
“精彩极了……石油问题已经成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石油恐慌》涉及到了石油问题的各个方面,非常值得一读。”
——《巴尔的摩太阳报》
“《石油恐慌》对我们这个当前的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进行了极其透彻、极其有信服力的分析和探究。”
——《波士顿先驱报》
目录
专家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能源政策
前言
第一部分 廉价石油的时代
第一章 石油成了能源的重心
能源经济的起源
改变能源使用方式
煤炭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
石油喷涌而出!
石油从哪里来?
洛克菲勒的”标准模式”
“谁拥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石油——战争必需品
石油——硬通货
第二章 最后的“石油蛋糕”
石油即将耗尽?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石油?
为石油着魔!
石油英雄史诗的最后一幕
石油市场的倒置
还能到哪里开采石油?
“石油什么时候耗尽?”
第三章 新能源的光明前景
对氢燃料的兴奋度
氢从哪里来?
氢燃料革命
燃料电池前景如何?
“超越石油时代”
氢气狂热的骤减
燃料电池能拥有广阔的市场吗?
第四章 令人胆战心惊的能源力量
石油地缘政治的三大要素
产油国与石油公司的大博弈
错综复杂的石油利益
石油战争
“把衣服输得精光”
第五章 “天空被烧热了”
能源使用与气温升高的难题
气候变化的逐步演变
《京都议定书》困难重重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法门
《京都议定书》成了经济武器
美国的关键性作用
第二部分 未来路在何方
第六章 中国能源经济的崛起
对石油的贪婪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
能源效能的进化
飙升的能源使用量
中国“底特律”
第七章 石油大鳄的焦虑症
天然气也能赚钱
石油工业的巨大变化
天然气“侵占”石油市场
天然气的动荡因素
天然气经济
第八章 探索替代能源
替代能源的明天
风力发电
太阳能和风能
氢气经济
清洁替代技术
替代能源技术的前景如何?
第九章 能源高效利用的难题
携起手来节约能源
“美国在兜圈子”
节省能源任重而道远
能源效能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 为了共同目标
第十章 能源安全:箭在弦上
能源安全只是幻想?
能源贫困问题出在哪?
中国的能源问题
天然气经济的利与弊
全球石油形势大盘点
石油外交大博弈
第十一章 看不见的手
能源市场的“盲点”
汽车燃料效能大辩论
是谁在控制新能源经济?
二氧化碳排放、燃煤与替代能源
给碳排放征税
第十二章 “重量级选手”
世界能源政治地图的五大选手
德国的能源战略
美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政治
第十三章 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难以避免的能源动荡
起桥梁作用的三大战略
过渡能源经济的框架
过渡能源战略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前景
致谢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站在沙特阿拉伯鲁卜哈利大沙漠的一座沙丘上。在这片浩瀚的铁锈色的沙漠上已探明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储量。可现在的我,却对现代能源经济丧失了信心。此时已是日落时分,天空已呈深蓝色,但是伸手触摸沙子仍感到发烫。我的沙特主人们刚领我参观完他们在一片油田之上建设的巨大的石油之城谢拜。他们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像自豪的父母那样如数家珍般地向我讲述着生产数字。他们告诉我每天谢拜生产出几十万桶油.告诉我石油是多么的轻盈、芳香和受人钟爱。沙特的石油人通常都沉默寡言.对其生产数据就像对国家机密那样守口如瓶。但现在却是今非昔比了,因为发生了“9·11”事件,利雅得(沙特首都)开始大张旗鼓地讨好西方记者,并想通过他们重塑沙特的形象:他们是长期的、可靠的能源供应商,而不是为有自杀倾向的疯子或者恐怖分子提供资金的后台。这种方法确实已经奏效。我刚到沙特阿拉伯王国时,曾对一直以有限和充满问题的石油为基础的全球能源秩序充满疑虑。但是.当我坐在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豪华空调车里边游览石油城谢拜边听着主人们向我款款讲述这座世界上最强大的石油企业的各种数据时,我的疑虑逐渐丢在脑后。油然而升的喜悦令我感到有些眩晕,如同我被允许往能源众神的伊甸园里看了一眼,并且找到遍地铺满无尽的财富一样。
不过,这种幻觉转瞬即逝。因为我突然心血来潮地向我的主人们提出了一个关于盖瓦尔油田的问题.该油田的开发时间要更早一些.在谢拜西北约300英里之处。盖瓦尔是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最大的油田。该油田由美国工程师于1 953年开发,深层的沙岩储藏量曾一度占全世界已知石油储量的约七分之一,其油井每天生产600万桶石油,约相当于全世界原油消费的十二分之一。在石油的象征艺术中,盖瓦尔是永恒的母亲,这位神秘的巨人使其他绝大多数油田。
文摘第一部分 廉价石油的时代
第一章 石油成了能源的重心
托马斯?纽科门一手回天,使英国的工业革命免于崩溃,然而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了一场文明世界所特有的能源竞赛。但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所流传下来的具体事实却如凤毛麟角。我们不妨重新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那是1712年,很可能是三月份。地点是英格兰最大的煤田上斯塔福德郡的科尼什煤矿。在一座两层高的砖楼里,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在费力地往一个高达30英尺的用砖、铁管和铜金属做成的直立架子上爬,那个架子通向楼上的一个房间。这个人就是49岁的工程师托马斯。纽科门,从基督教浸礼会牧师改行成为了机械发明师。这个架子式的机械装置就是他的“热能引擎”,这个以煤为燃料的自动装置已经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完善,现在,如果一切按照设计的程序继续,这个装置很快就会将160英尺深井里的水抽上来。
纽科门生性沉默寡言、颇有戒备心理,今天才打开了大门让人们参观他的机械装置。在他的周围站了一圈的人:有煤矿的官员,有几位投资者,还有一两位代表纽科门众多债主的律师。当这些参观者们呆若木鸡地看着这个机械装置时,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仰着脸、表情一会儿怀疑,一会儿渴望。他们当然听说过来自于大科学家们的批评声音,因为这些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装置不可能运转,尤其是由纽科门这样的无名小卒所设计的装置就更不可能运转了。他们也听说过,这种装置的早期模式即那些手工建造的机械已经达到了当时技术的极限,而且全都失败了。聚集在这里的人也听说纽科门债台高筑。
但是在三月的这一天来到这个狭窄、烟雾缭绕的房子里的所有人也都知道,如果纽科门成功了,那将意味着什么。英国正处在一次燃料危机之中。这个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已经燃烧掉了它的大部分木柴,现在只有完全依靠煤炭了。在英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数以千计的工厂和锻造车间都靠使用煤炭来做动力。居住在城市里的数十万英国人都使用煤炭来取暖和做饭。仅伦敦这个拥有六十多万人口、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和商业中心,每天就要消耗掉1000吨的煤炭,而且需求每年都在增长。
但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煤炭并不多,也不够迅速。在威尔士、英格兰中部地区和其他产煤区,英国的煤矿工人们已经将地下容易开采的煤层掏空了,现在必须再往深里挖。不幸的是,新的矿井经常被地下水淹没。许多煤矿都安装了简陋的由马匹驱动的水泵,但是这种装置工作缓慢、效率低下且价格极其昂贵。在全国各地,生产力下降或者完全关闭的煤矿不胜枚举。国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