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学卷)(两分册)
分類: 图书,考试,资格考试/职称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品牌: 王海萍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3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61755709
·条形码:97875617557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学卷)(2分册)是中学卷的辅导书。《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转行教师职业必须通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
编辑推荐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编者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编写了这套中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辅导用书。《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学卷)(2分册)是其中之一。
目录
《教育学教材全解》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 课程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策略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 德育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附录一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一)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二)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心理学教材全解》目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附录一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仿真试题(一)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仿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仿真试题(二)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仿真试题(二)参考答案
附录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为了贯彻落实《教师法》,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1996年,根据《教师法》,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1993年12月3
文摘(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 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 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 任命或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 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里, 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 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进入阶级社 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也 不可能是平等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子女才享有学校教育的权利,被 统治阶级无缘接受教育。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受教育者在阶级、社会等 级地位的限制,受教育权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由于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 不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 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 员,使他们能从事劳动,能遵守社会生活规范、互相合作,能为保卫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