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王光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9787534381331
·条形码:97875343813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传统的方法是一朝一代地扫描,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地评述。如是经营,比较清晰,也比较省力,但总让人觉得类乎文学“光荣榜”;细数星斗几多,却不知河汉横空的内在奥秘。李泽厚曾在新时期之初,用十余万字,审视并描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的“美的历程”,纵横挥洒,议论风生:忽飞流直下,斡浪而迁;忽缘溪而行,通幽发隐;兴之所至,可以由苏东坡一下子谈到曹雪芹,然后再回过头来指点李太白。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起码让人们知晓:文学史和美学史还可以这么写!
编辑推荐中国古典悲刚作品呈现出这样的美学特征:以困境办起点,又以困境为终点,画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圆。一幕幕中国古代悲剧。都是一个求圆、画圆、破圆、恋圆的过程。这个过程,凸显出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所揭示的生命意识。[求圆]是生命维系的桅杆,[画圆],是生命延续的符号,[破圆],是生命抗争的强音,[恋圆],则是生命沉重的悲歌。古典文学作家们们总想画好这个圆,但总是画不圆,他们总想破这个圆,但又总是走不出这个圆。
目录
序
引言
1悲剧精神: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
第一节 独立意志的彰显
第二节 人格力量的挥发
第三节 乐观主义的张扬
第四节 生存价值的超越
2求圆:生命维系的桅杆
第一节 立言与生命的强度
一、人生缺憾与理想之“圆”
二、生死忧虑与信念之“圆”
第二节 立功与生命的亮度
一、济世豪情的进发
二、生命意志的贯注
三、平民情怀的升华
第三节 立德与生命的高度
一、道德理想:对现存秩序的超越
二、道德意志:对命运规则的超越
三、道德完善:对报恩情结的超越
3画圆:生命延续的符号
第一节 李白:个性张扬与浪漫人生
第二节 杜甫:人性关怀与执着人生
一、怀旧情结与忧国情怀
二、悲情体验与社会良知
第三节 苏轼:自我超越与审美人生
一、宠辱不惊、得失若一的人生准则
二、自养其性、独享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吾生如寄”、善处忧患的心灵和谐
4破圆:生命抗争的强音
第一节 对生存境遇的高昂挑战
第二节 对人性自由的深刻追问
第三节 对功名富贵的无情嘲弄
5恋圆:生命沉重的悲歌
第一节 圆美理想的现实幻化
一、蝴蝶梦唱响天仙配
二、阴曹府归结人鬼情
第二节 途穷而返的无奈叹息
一、病态的圆画出的“欢乐”的尾巴
二、迷惘的心发出的无奈的叹息
6屈骚与《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并峙双峰
第一节 社会悲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二节 人格悲剧:善与恶的对抗
第三节 哲学悲剧:执着与否弃的嬗变
一、屈原的希望与执着
二、曹雪芹的绝望与否弃
7忧世与忧生: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儒家哲学的悲剧精神
一、强烈的末世感和危机感是儒家悲剧精神的认识论基础
二、勇毅的担当精神是儒家悲剧精神的核心
三、明确的淑世理想是儒家悲剧精神的永恒追求
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冲动是儒家悲剧精神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忧世”哲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节 道家、释家哲学的悲剧精神
一、道家哲学的悲剧精神
二、佛教的悲剧精神
第四节 “忧生”哲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一、忧生的矛盾和痛苦
二、忧生的超越和永恒
8圆与缺:经典意象的悲剧精神
第一节 整一圆融的生命境界
第二节 静观中和的生命守望
第三节 坚韧不拔的生命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传统的方法是一朝一代地扫描,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地评述。如是经营,比较清晰,也比较省力,但总让人觉得类乎文学“光荣榜”;细数星斗几多,却不知河汉横空的内在奥秘。李泽厚曾在新时期之初,用十余万字,审视并描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的“美的历程”,纵横挥洒,议论风生:忽飞流直下,斡浪而迁;忽缘溪而行,通幽发隐;兴之所至,可以由苏东坡一下子谈到曹雪芹,然后再回过头来指点李太白。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起码让人们知晓:文学史和美学史还可以这么写!
王光文博士构想《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一书时,轮廓相当粗,只是如醉如痴地盯住屈原和曹雪芹。他觉得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而又壮大的精神沟通,即悲剧精神的遥相呼应。他认为,屈原的悲剧是希望尚存的悲剧,而曹雪芹则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绝望的悲剧;从《离骚》到《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在精神,肯定经历了无数的翻腾和组合,领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锻造和绚丽升华。循着这条思路,光文博士沉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汪洋大海,寻寻觅觅,扬帆弄潮,瞻前顾后,综合思考,终于豁然开朗,比较诗意地把握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来龙去脉、个性风貌,以及它的哲学底蕴。于是,有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了眼前的这部专著。
文摘2求圆:生命维系的桅杆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往往呈现出这样的美学特征:以困境为起点,又以困境为终点,画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就是一个求“圆”、画“圆”、破“圆”、恋“圆”的“圆周”运动。从“圆”的起点到“圆”的终点,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总想画好这个“圆”,但总是画不圆;他们总想破这个“圆”,但又总是走不出这个圆。而推动这个圆周运动的主要力量就是生生不息的求索精神。人生就是一种希望,这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生命的意义。但是,不同的人,其人生的希望总是不同的,其生命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宗白华先生说:“人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的为何?这些人生最重大、最中心的问题,不只是古来一切大宗教家、哲学家所殚精竭虑以求解答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凝神冥想,探人灵魂的幽邃,或纵身大化中,于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滴露水参悟生命,然后,用他们生花之笔,幻现层层世界,幕幕人生,归根也不外乎启示这生命的真相与意义。宗教家对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态度是预言的说教的。哲学家是解释的说明的。诗人文豪是表现的启示的。”
后记读书,自有其苦,自有其乐。因为自幼好读书,所以也渐渐养成了多思的习惯,且求学、治学之路至今未断,并十分幸运地实现了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夙愿。当时写博士学位论文时,本来我可以选择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有较多积累的“拿手”课题,但为了“逼”自己多读些书,多做些更深层次的探讨,我最终选择了这个自己目前为止还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课题,这也勉强可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拙稿写得比较艰难,实际上是换一个角度思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于是,从酝酿这个题目开始,我又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一卷又一卷地读书,这一读,读了整整五年,但,还是只读了个皮毛。
衷心感谢尊敬的导师何永康先生,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严谨治学的风格、宽厚的长者风范,使我治学有成,做人有道。
衷心感谢关心、支持这个课题的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他们智慧的光芒一次又一次激起我思维的火花,他们创造性的论著为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术土壤。
衷心感谢我的学友和同事们,他们真诚的关爱使我在繁忙的事务中完成了艰苦的写作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骆冬青教授更是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
但是,由于学识和能力所限,我对自己的作业还颇多不满,有愧于“研究”二字,只能留下一些遗憾,存住一点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