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第2版)(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经管专业,
品牌: 刘敬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0097650/9787300097657
·条形码:9787300097657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经济哲学》以历史主义、理论与现实统一、辩证阐释为基本方法,对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包括资源的人类生存发展特征、历史运动及当代资源稀缺现象的实质,经济生活的利益本质、冲突和调节,产权的来源、本质、内部要素的历史转换运动,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一般动态关系,经济活动的正义、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实现经济活动的正义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转变实质,知识经济的人学意义等,并特别探讨了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突出问题,如我国国有资源产权安排的合理原则、我国实现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等,指出了我国实现经济生活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刘敬鲁,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1999年2月由“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资助,赴英国做访问学者,研究欧盟的决策体制。2001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经济哲学导论”。2002年获得教育部项目“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经济哲学、管理哲学、西方哲学等,已出版《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人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导论》等著作,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学术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道德与文明》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绪论 经济哲学的现状与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正在走向成熟的经济哲学
二、哲学史的启示
三、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概要
一、色诺芬以人为原点的经济论
二、柏拉图的人性与经济相互作用论
三、亚里士多德的私有制度有益论
四、洛克的劳动创造私有财产学说
五、休谟的财产正义与技艺自由学说
六、斯密的人性与经济自由学说
七、穆勒的经济进步与人类幸福学说
八、凡勃伦的经济制度的人性分析
九、庇古的经济福利最大化理论
十、哈耶克的自生秩序与市场自由理论
第二章 资源的人类存在论本质
一、资源的人类生存发展特征
二、资源的稀缺与非稀缺
三、从自然资源到社会资源
四、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一般合理原则
五、当代各民族共同建构资源的共荣与平等原则
第三章 经济生活的利益关系
一、经济利益的利害关系本质
二、经济利益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三、实现经济利益的影响因素
四、经济利益的多维结构
五、经济利益的冲突与调节
六、经济利益的制度实现形式
七、规定经济利益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产权的本质与人权意义
一、产权的来源与本质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辩证历史运动
三、权利主体的觉醒
四、产权的人权特征
五、产权与人权的区别
六、产权与人权的统一性
七、我国当前国有资源产权安排的问题及其解决原则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的终极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从局域经济时空到全球经济时空
三、从经济的非自由发展到自由发展
四、从民族经济主体到人类经济主体
第六章 知识经济的精神意义
一、从物质时空到精神时空
二、从体力劳动到智力劳动
三、从物质自由到精神自由
四、道德意义的有限性及其超越
第七章 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
一、经济自由的本质内涵及历史运动
二、经济自由的所有制基础
三、经济自由的限度
日、经济平等的本质内涵与可能类型
五、实现经济平等的一般条件
六、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动态关系
七、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相互促进的一般条件
八、我国实现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八章 经济活动的正义、公平与效率
一、正义即选择正道
二、经济活动的正义
三、公平与效率的根据
四、财富分配的正义与非正义
五、经济正义的制度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事实上,这应是任何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方式都具有的生活真情,尽管这种经济方式本身与后来的工业经济或商品经济相比是落后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生活,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生活,都包含着由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所规定的同样的生活情调。如果换一个角度即从人生理想或价值取向来看,色诺芬所欣赏的这种天然纯真的生活状态,很像中国古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当孔子说,“暮春既至,携三五童子,沐乎沂,舞乎雩,咏而归”,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时,所表明的正是这种人生理想。当然,孔子不是从一个庄园主的位置上得出上述人生理想的,而是从当时整体的社会背景即自然经济社会状况所内含的人生情感状态生发出来的。但是很显然,他们二者的人生理想在实质上完全相同,都是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生活所具有的人生本真状态的折射。
第二,色诺芬指出,从事农业能够培养人们的正直、诚实、勇敢、刚毅等美德。就正直诚实来说,色诺芬认为,由于土地耕种得越好,土地报偿给你的东西就越多(用中国的谚语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所以,从事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实际的正直诚实的活动,它会使农业从事者形成正直诚实的人格。就勇敢刚毅来说,耕作、种植、收获、放牧以及狩猎等都在野外的空旷土地上,这自然使农业从事者习惯于夏天的酷热,冬天的严寒,一年四季的风吹雨打,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农业从事者的勇敢刚毅品德。
色诺芬对农业生活与美德的关系的说明没有多少文字,但观点和思路十分清晰。实际上,他的这一观点属于经济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伦理学。更具体地说,属于农业经济伦理学。经济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最重要方面,任何一种方式的经济生活都内含或要求一种相应的伦理道德。农业经济生活也是如此。农业生活对农业社会的个体特别是对农业从事者的道德素质的生成,必定会产生由农业生活本质所规定的影响。色诺芬所提到的正直、诚实、勇敢、刚毅等,的确是农业经济生活在农业个体身上所生成的优良品德。
后记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我这些年来继续进行经济哲学研究的一个成果,也是我2003年出版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经济哲学导论》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2005年,《经济哲学导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6年,教育部把此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再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次充实和修改较大,但仍然坚持抓住人类经济生活的重大现象进行终极分析,尽可能提出有意义的理论问题这一总体要求。考虑到教材需要尽可能成熟的特点,这次删去了财富的人性回归、经济活动与人类发展两章,同时,新增加了对当今人类经济生活中两个极其突出和重要问题的哲学分析,即经济生活的利益关系、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