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第4辑)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 新京报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194806/9787802194809
·条形码:97878021948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目录
蔡定剑之权利意识
城乡规划需要公众参与
人代会的“务虚”与“务实”
陈家琪之感受文化
能想到的与恐怕想不到的
呼唤“通俗理性”
程亚文之东方眼
近百年的历史也是“传统”
国家产业升级宜早不宜迟
党国英之浪漫主义批判
深化地方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加深谋远虑
丁东之文化谭
能否适时调整人口政策
丁元竹之社会观察
关注民生需从何处人手
社区如何实现居民参与
葛剑雄之人在时空间
“霸机”和春秋“黑名单”的根子在嘲
大学的“大气”也需必要的管理
何兵之回龙观识法录
小贩合法化,大家都安生
改造行政审判,保护国土资源
何怀宏之底线伦理
缩小贫富差距根本在基础教育
亟待疗救的病苦
姜明安之法治观察
舆论监督:无须“应当”,只须可以
蒋高明之生态家园
科学家应远离经费“紧箍咒”
蒋劲松之自说自话
在“科学”面前捍卫民众权利
“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大右作为”
人道屠宰:一不是伪善是“微菩”
雷颐之历史观察
1 0种方式“小升初”
李侠之科学者言
谁来评价政策的质量
警惕科研基金运行中的两大毒瘤
还有多少政策法规待“升级”
梁治平之公正评说
城市的记忆和生命
“小产权”之大
林达之域外华文
退休总统干什么好
“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比较
工作机会平等要从反对歧视做起
值得重视的开放式教育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平衡原则
仇恨教育是砸自己脚的石头
从华裔老人涉案谈起
刘华杰之科学观察
治理水污染需要启动每个人的伦理判断
刘仁文之具体权利
法庭会见宜从“破例”走向常态
规则要尽量统一例外越少越好
毛寿龙之公共问题
出差费为什么不够
允许自带酒水,饭店何乐不为
倪乐雄之战争与文化
学术研究应避“唯生产力论”
沈睿之女性视角
女性的家庭和事业不必对立
对中国文化传统保护还是承继
我愤怒:抗议对萨达姆的死刑
汪永晨之绿家园
“怒江建坝”是民生问题
星宿海已消失,敬畏自然要重提
请留下世界上最后的激流
王学泰之平人闲话
监督权为何缺位
我所理解的政治“参与权”
表达权与进谏纳谏的传统
知情权与保密
夏业良之我手写我心
信力建之视野所及
熊培云之行于思想国
徐贲之公共话题
薛涌之世事评说
鄢烈山之一触即发
杨东平之大教育
叶青之为民理财
袁岳之公众视野
张国庆之国际纵横谈
张鸣之白墙涂鸦
张千帆之宪行天下
郑也夫之被动吸烟者说
周国平之守望者语
朱永新之新教育
……[看更多目录]
序言5年前,报纸评论并不像今天这样流行。大多数报纸只能见到一两条评论,并且往往不是每天。一些高校新闻系老师在给学生介绍国外媒体时,总要特别强调((纽约时报》把最重要的版面留给评论,把社论和来信放在新闻前面,很有点高不可攀的意思。
但这样的高不可攀在若干年前就由个别都市报突破了,特别是5年前新京报创刊后,先是每天两个整版的社论、来信、时评和专栏,后来又开设了每天一个版的经济评论、文娱时评,一举开创了报纸评论的新格局,其示范效应甚至波及许多传统机关报和网络。现在这个“最特别的”已成寻常,很少有标榜主流的报纸而不拿出重要版面来做评论。
5年前,报纸读者也尚未习惯于评论阅读,大家关注的只是新闻事件本身,与人交谈和传递的也多是已知的信息和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读者告诉我们:“我每天都看评论版”,人们还在传递信息,但同时也谈论观点。
新京报创刊时,我们撰写编辑大纲,“评论版”的定义用了四个字:观点新闻。(这是一句看似矛盾的话,因为在我们的采编理念中还有一句话:评论必须与新闻报道分开,以保证报道的客观性。)之所以把评论称为“观点新闻”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时评非常重要,它是以新闻为载体的报纸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说明时评必须紧扣时事和新闻,不能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趣。今天看来,这样的定义就是新京报评论成功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政治的文明,读者越来越不能容忍一份没有观点的报纸:如果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那么生命中被称为灵魂的东西就是观点,而评论是观点的承载。
文摘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展”这一概念,回答一些更基本问题,诸如,我们的经济、社会是真正按照我们的愿望改变了呢?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甚至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目标?历史给我们的许多教训之一就是,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的初衷。
必须认识到,福祉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例如,经济发展必须为那些希望得到工作的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健康的消费;学校必须致力于有情感、有教养的学生培养、人生技能的训练和学术研究;卫生机构会更致力于预防、治疗和手术。为了当代人,我们必须致力于人民福祉。为了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也必须致力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追求数量的经济增长。
再次,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科学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福祉的计量应当考虑家庭劳动的贡献,建立收入不平等账户,减掉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我们必须据此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经验,人民福祉包含了环境福祉、社会福祉和经济福祉。我们必须了解环境福祉、社会福祉和经济福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个人福祉的影响。计量人民福祉是促进政府改进公共服务,转变职能,制定更有效政策的重要方法。
第四,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既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出发,解决部分社会成员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也要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出发,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研究发现,下列方面可以提高人民的福祉和生活品质:完美的婚姻、好朋友相伴、收入颇丰的工作、足够的金钱、美食和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闲暇安逸、精神饱满、信仰。另外,乐观主义信任、自我尊重和自立,充满感激之情和友善生活的精神,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归属感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也使人们更加幸福。这些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也决定于社会条件,以及政府的政策。
第五,为了科学发展,政府需要引导人民更有意义地生活。近年来,我国的媒体对幸福指数谈论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花多少钱可以买到幸福?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幸福?纵观幸福,我们会发现若干评价福祉的方式。
后记和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评论的复兴和趋于繁荣是这个时代赋予思考者的历史酬劳。
我们之所以将当下的“评论中兴”称为“复兴”,而非“新兴”,是因为在百余年前,曾经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辉煌。近代以降,在中国破土而出的报刊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起点,那些在困难中前行的、可供才子佳人们议论天下的栏目或版面,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游目骋怀,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许多评论(比如(《大公报》)已经把中国的新闻评论推到了一个至今仍未达致的高度。
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开放社会,“评论中兴”便是得益于这种环境。众所周知,过去,社会结构的封闭,造成人们的思想单一,价值取向单一。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些落后的观念需要摈弃,更多新的理念需要树立;而旧观念并不肯自愿退出历史舞台,开启人们的心智、以先进理念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社会的每个细胞,力促整个社会形成对国家未来发展路径的共识,就成为时事评论无可推卸的使命。
同时,社会有了更多的利益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表达即“倾诉”的欲望;同时,人们也愿意“倾听”——想知道对于某件事情别人是怎么说的。新闻评论就是为这种“倾诉”和“倾听”提供着平台。
客观上,媒体之间的竞争和“厚报时代”的到来,也为新闻评论的复兴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