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古都西安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综合,
品牌: 耿占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7123255
·条形码:978780712325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古都西安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本册主要介绍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乐舞与百戏释义
第二节 研究汉唐长安乐舞与百戏的意义
第三节 汉代以前乐舞与百戏发展简述
第二章 汉唐长安乐舞与百戏的管理机构
第一节 汉代长安乐舞与百戏的管理机构
第二节 唐代长安乐舞与百戏的管理机构
第三章 庄严肃穆的汉唐长安雅乐
第一节 汉代长安的雅乐
第二节 唐代长安的雅乐
第四章 活泼多姿的汉唐长安俗乐
第一节 汉代长安俗乐的昌盛
一、民歌
二、相和歌
三、鼓吹乐
四、琴的演奏与琴曲
五、民间舞蹈
六、说唱艺术
七、音乐文献与音乐理论
八、汉代长安俗乐的昌盛与四方乐舞的汇聚
第二节 唐代长安俗乐的繁荣与发展
一、十部乐
二、坐部伎和立部伎
三、健舞和软舞
四、法曲、道调、胡部新声与其他的宫廷乐舞
五、唐代的燕乐大曲
六、曲子的兴起
七、说唱与变文
八、民间乐舞的普及与繁荣
九、人长辈出的长安乐舞
十、乐器与乐谱
十一、音乐文献与音乐理论
十二、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的传入
第五章 汉唐长安戏剧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汉代长安戏剧的萌芽
第二节 唐代长安戏剧的初兴
一、参军戏
二、西域歌舞戏的传人与长安歌舞戏的发展
三、傀儡戏
四、其他
第六章 异彩纷呈的汉唐长安杂技
第一节 汉代长安杂技的形成与发展
一、力技
二、手技
三、形体杂技
四、高空杂技
五、动物戏
六、中西交融的魔术
七、假面化妆戏
第二节 唐代长安杂技的发展与繁荣
一、高空杂技
二、手足技
三、形体杂技
四、异域色彩浓厚的幻术
五、以驯禽兽为主的动物戏
六、力技
七、化妆彩扎戏
第七章 汉唐长安百戏中的体育项目
第一节 汉代长安百戏中的体育项目
第二节 唐代长安百戏中的体育项目
第八章 汉唐长安乐舞与百戏的演出场所
第一节 汉代长安乐舞与百戏演出场地的选择
第二节 唐代长安戏场的出现
第九章 汉唐长安乐舞百戏对外的影响
一、对日本的影响
二、对朝鲜的影响
三、对东南亚诸国的影响
四、对印度及中西亚诸国的影响
……[看更多目录]
序言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文摘五、唐代的燕乐大曲
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已对唐代长安的宫廷燕乐有了大致的了解,显然,其成就要远远超出前代,当然也包括汉代。唐代长安的燕乐既甚繁盛,而在燕乐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所谓的“唐代大曲”(简称“大曲”)。这是一种在民歌、曲子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继承了汉魏以来相和大曲和清乐大曲的传统,又融合了西域音乐所形成的声乐、器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大型歌舞曲,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每遍各有专名。唐代大曲多以流传的诗篇人乐叠唱,《乐府诗集》中收有残篇。在唐代长安的宫廷燕乐中,大部分的乐舞都属于大曲的形式。当然,大曲中也包括法曲,其主要特点就是比一般大曲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较清雅一些,并以器乐演奏为主。
唐代大曲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的成套乐曲,有以单曲变体组成形式为主的多段结构,也有以一系列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短曲连缀组成形式为主的多段结构。大曲中的声乐曲歌辞很多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有的与乐曲特点很有联系,有的无甚联系,其内容也未必前后连贯。如立部伎中的歌舞大曲《上元乐》,根据唐传日抄卷《五弦琵琶谱》中所载,为平调六段,其第二、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曲调不同的第五段为第四段的反复,最后为不同曲调的第六段。在《五弦琵琶谱》中,还有大食调的大曲《武媚娘》,由同一曲调变体的五段组成,第五段为“入破”,最后重复再现第一段作结;黄钟调的大曲《韦卿堂堂》,由同一曲调变体的六段组成。从流传至今的《敦煌曲谱》来看,唐代大曲系由一系列不同的短曲联缀组成形式为主的多段结构,内容也不见得连贯。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近代曲辞”中,有唐代大曲《伊州》,为歌第一、二、三、四、五和入破第一、二、三、四、五等十首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