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依林百夕谈

分類: 图书,传记,政治人物,中国,
品牌: 姚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999606/9787801999603
·条形码:978780199960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姚依林百夕谈》是一本对姚依林的访谈录。它是由姚依林的堂妹姚锦与其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姚依林是中共高层政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经济工作。本书与众不同的是,姚依林与堂妹的促膝交谈,更亲和、更随意,详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也披露了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对这些内容,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
该书还附录了中央纪念姚依林的文章等,是了解、研究姚依林及其生活时代的丰富文本。
作者简介姚锦,原名姚锦凤,1925年生。父亲姚震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司法总长、大理院长。姚锦1939年入辅仁中学。1944年入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新中国建立后,到北京市文委做编辑工作。后在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编辑部任编辑,在《北京文艺》编辑部任小说组组长。1952年与著名作家李克异(袁犀)结婚。曾著有小说《幸福》和散文《假日》,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版。小说《幸福》后被苏联《火星》文艺刊物转载。1959年与李克异一起离京赴穗,在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编辑室任编辑,参加创作了《英雄诗篇》,当年曾获文化部奖。1983年离休后,最主要是办两件人生大事:一是和六兄姚依林的“百夕谈”;二是为李克异整理编辑旧作。
媒体推荐以寡言著称的姚依林,竞作百夕谈,实在难得……因为姚讲话很少,也很少写文章,这本回忆录性质的“百夕谈”就弥足珍贵了。
——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姚依林百夕谈》意到笔到,随心所欲,不受一般格式束缚,更像是两人唠家常,却也把姚依林的一生生动地介绍给了读者。它真实的历史价值是任何其他叙写他的传记作品难以取代的,因而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传记文学》编辑部
姚依林的堂妹、作家姚锦,从1984年4月到1986年3月,两年间同姚依林作多次长谈。百夕谈者,言其多也,实数是43次。谈话内容,多为姚依林数十年之亲身历见。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
——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推荐姚锦是作家,她的文笔灵动自然,语言亲切感人,加之几十幅独家历史照片,使本书图文并茂。生动可读。以寡言著称的姚依林讲话很少,也很少写文章,这本回忆录性质的百夕谈,就弥足珍贵了。姚依林的堂妹姚锦是作家,她的文笔灵动自然,语言亲切感人,加之几十幅独家历史照片,使《姚依林百夕谈》图文并茂,生动可读。
目录
谈《姚依林百夕谈》(代序言)王梦奎
题记:八十三岁的追忆
1984年谈话部分
4月1日谈话主题
父母身世及大家族生活
4月l9日谈话主题
初入清华四件事
5月4日谈话主题
清华生活及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和地下
革命活动
5月25日谈话主题
30年代中期清华学生中左右翼的斗争
5月27日谈话主题
回忆与周小舟、彭涛、黄敬、郭明秋等共同组织“学联”,与“左”的“北平临委”的分歧
6月3日谈话主题
伟大的一二-九运动
6月l0日谈话主题
赴国民党方面设下的鸿门宴;“一二‘九”后南下“到民间去”的决策过程;通过鲁迅先生找到党中央
6月17日谈话主题
“一二·九”后当局的弹压;1936年2月底亲历惊险的清华围捕
6月24日谈话主题
清华围捕中在冯友兰家厨房避难;与守株待兔的特务一场惊险的周旋
7月1日谈话主题
利用大家族的社会关系为党做工作;回忆六十一人出狱的前前后后;黄敬与蓝萍的一段交往
7月l5日谈话主题
“一二·九”后斗争方式的变化:上层统战工作与扎实抗战准备同时开展;七七事变后平津市委的活动
9月2日谈话主题
七七事变后留守平津进行地下活动的七类组织和机构;六兄与六嫂的初识
9月9日谈话主题
平津纵横捭阖的斗争形势;从领导“华北各救”到组织“天津武装自卫会”;发动各界人士策划冀东暴动
9月23日谈话主题
1938年建立了与中央联络的电台;
从日本人的机构中获取消息
9月3O日谈话主题
由天津奔赴冀东参加领导冀东暴动;青纱帐倒后在冀东能否建根据地,内部有争论
l0月7日谈话主题
“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十弦翻塞外声”、大军平西行
1O月l4日谈话主题
巩固平西根据地的两件大事:清除地主武装、减租减息
1O月21日谈话主题
调任晋察冀分局途中遇险;躲避日军大“扫荡”再遇险
11月11日谈话主题
相持阶段艰苦而乐观的根据地生活
11月l4日谈话主题
晋察冀分局秘书长任上的繁细工作
11月l8日谈话主题
回顾1941年到l943年的三次反“扫荡”
11月25日谈话主题
当年与五台山的一段缘分;六兄六嫂成婚前后,两个孩子在反“扫荡”中夭折
12月2日谈话主题
日军投降后的新形势、新任务
l2月30日谈话主题
以张家口为枢纽,负责转送大批干部赴东北;调任边区政府工业局,与江泽民同志共事
1985年谈话部分
1月6日谈话主题
军工厂大迁徙;千方百计生产装备弹药和“新式武器”供应前线
1月l3日谈话主题
在晋察冀财经办事处,积极筹划华北财经统一;1947年土改中的过左政策;1948年主持华北工商会议纠“左”
2月3日谈话主题
与较早一批“搞财经”的人在一起的日子
2月l7日谈话主题
进京接管官僚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在中财委领导下为全国性商业工作搭架子
3月10日谈话主题
和投机资本斗争的头一个大战役——稳定物价
3月l7日谈话主题
细述陈云卓越的工作作风和方法;稳定物价战役中的三条战线
1986年谈话部分
附录1从爱国学生到无产阶级革命家
附录2姚依林同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次谈话
再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以寡言著称的姚依林,竞作百夕谈,实在难得。
姚依林的堂妹、业余作家姚锦。从1984年4月到l986年3月,两年间同姚依林作多次长谈。谈话内容,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1995年姚依林逝世一周年时,《传记文学》分期连载。1998年中国商业出版社以《姚依林百夕谈》为题出版单行本。百夕谈者,言其多也,实数是四十三次。内容多为姚依林数十年之亲身历见,虽由访问者以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是一部回忆录,反映了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可惜只讲到“文革”结束,缺少其后十多年的重要经历,这符合姚依林的为人和性格。承卫建民君寄我一本,读后有两件事印象颇深。
第一件事是“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1945年中国共产党六届七次会议所作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是由于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正确地领导了这场运动。姚依林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从他叙述的详细过程看,虽然他和其他几个领导者是共产党员,但这场运动并无上级的明确指示,上级领导甚至是反对的。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似乎带有自发的性质。早在运动发生之前,中共北平市委即遭破坏,由共青团北平市委代理党的工作,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
文摘富余劳动力,老弱病残都搞起了副业,乡村工业发展起来了,许多农民变成乡村社队工业的工人。农村里商品交易活跃,赶集买卖东西,形成了新的镇,社队工业也就叫乡镇工业了。去年开始,都叫乡镇工业,它吸收了六千万人!”他说着,充满遐想:“农村八亿人口,实际上劳动力不到三亿。六千万人就是20%.的人口,五分之一变成了乡镇工人,离开了农业!这还在发展中,估计,将来三亿人中有一亿人搞农业,两亿人搞其他。有人不要土地,把土地撂荒,农田逐渐集中到种田能手的手中。估计会出现以农业为主的承包15公顷,就是225亩土地的家庭农场,这样就非机械化不可了。美国土地过分集中,也不行,西欧、法国是家庭农场。乡镇工业起到了补助农业的作用,乡镇工业要吃饭,它不补助农业会没有饭吃,这叫以工补农。这样,就需要一个政权,需要政、社分开。人民公社又是政府,又是经济管理机关,现在乡镇工业和农业分开了,要有一个政府——区、乡政府来管理、调节关系。公社就被新建立的区、乡取而代之了。有的地方还习惯叫公社,实际就是区政府。今天的区、乡已和过去的不同,过去区、乡是给农民分地,然后搞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现在土地重新分了,人口务农、不务农是自然形成,农业自然地集中在能者手中。农业的生产额收入加在一起比乡镇工业收入相差无几。所以说,去年是大丰收年,国家总产量8000亿斤,城市需要粮加上出口粮等等有一千三四百亿斤就足够了。去年国家收购了1800亿斤,占它8000亿斤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八。
后记依林同志于1994年12月11日12时22分在北京逝世,终年11岁。
这个访问记——我与依林的百夕长谈是1984年4月开始的,1986年3月结束;在国际风云动荡、形势多变,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务繁忙之际,争取到近两年的陆续促膝而谈的时间是难得的。这期间,他曾想不再谈下去。
1985年6月,他坐在沙发上思考着,突然对我慢慢地说:“我们这件事就这么的了吧?”我说:“怎么?你上次不是谈得很好吗?l953年到l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出现了简单化的做法,那时还有‘不要简单化’的思想,到文革就提倡简单,否则就割尾巴……谈得很真实呀!”他说:“有些问题,理论上没有弄清楚,需要有时间多看些史料,好好地研究研究才好谈,不然谈不下去。”“什么问题?试举一例吧?”我说。他深吸一口烟,望我一眼,无可奈何地说:“比如说,从今天回头看,新民主主义阶段是否应该长一些?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哪时算起?……现在许多事情都是返回去做,为什么那时不就这样做呢?需要弄清楚才行。”我也感觉到由于理论上的问题有待探讨,会影响他在回叙时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但我不希望因此停止这个难得的长谈。我说:“你所说的,为总结三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可贵的现实依据!”他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是早写清楚了吗?许多史料,文件都早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