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课堂教学设计丛书)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高中,高三,语文,
品牌: 程汉杰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303025413
·条形码:9787303025411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高中生
·丛书名:课堂教学设计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都相应地进行了一些修订,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组织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特级教师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根据现行全日制高中教材(人教版)编写了各科教案,冠名为《课堂教学设计丛书》。该丛书与以往的教案有所不同,它更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索。每堂课的教学分以下几个方面编写:
1.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其分析不仅体现在知识点上,还体现在方法、能力上。
3.教学过程设计。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每一堂课教学內容的设计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构建教学的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4.课后附有关的小资料,以备老师在教学时选用,解除老师到处找资料之苦。
为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的课时可能有两个“设计”。
我们认为,本套丛书的编写内容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录
第一单元
1. 人生的境界
2. 人是什么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4. 孔孟
第二单元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7. 说“木叶”
8.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第三单元
9. 阿Q正传
第四单元
10. 变形记
11. 墙上的斑点
12. 等待戈多(节选)
13. 百年孤独(节选)
第五单元
14. 蜀道难
15. 将进酒
16. 兵车行
17. 杜甫律诗五首
第六单元
18. 齐桓晋文之事
19. 庄暴见孟子
20. 孟子见梁襄王
21. 短文两篇
写作
第一单元
综述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第三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看更多目录]
文摘一、教学目标
(一)深刻理解文章关于“人是什么”的精彩思想,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珍惜生命。
(二)学习此文体裁的特点:诗化的论文,论文的诗化。
(三)学习此文的修辞艺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人是什么》是如何阐述“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
分析: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却没有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作者赵鑫珊运用散文韵味的语言,从哲学的角度,分两部分加以论述。
前一部分,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引用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意在指出,不同的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雨果悲叹人生短暂,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他们的回答是消极的。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的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他们的回答都是积极的,且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生无所息”见解一致。这一部分引用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中,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结束全文。
(二)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雨果和歌德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分析: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雨果的回答非常忧郁,特别暗淡。他把人看成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人。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歌德认为自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他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