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专题研究,性文化,
品牌: 储建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0087504
·条形码:97873000875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共分四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考察了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理性选择理论、文化主义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对每个流派进行了简明的介绍,说明了每个流派的核心原则、流派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流派的新的贡献。第三部分将各流派的方法运用于比较政治学科的传统领域,选举、社会运动与革命、国家等。《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主编在第一、第四部分中分别对《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的核心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对比较政治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马克·I·利希巴赫,科罗拉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主要研究集体选择理论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著作《造反者的困境》、《欧洲政府的体制变迁和内聚力》等。
阿兰·S·朱克曼,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和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著作《犹太人的转型》、《做政治科学:政治分析导论》等。
编辑推荐《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全面介绍了比较政治中三大主导流派:理性选择理论、文化主义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
撰稿人都是比较政治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开拓者,他们的研究为比较政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激发政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广大师生和研究者的强烈兴趣。
目录
前言和致谢
撰稿人
第一部分 介绍
第一章 比较政治的研究传统和理论介绍
(马克?I?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
比较政治的共同遗产
比较政治中的竞争性传统
促进比较政治的理论发展:本书的文章综述
文章
前面的路
第二部分 比较政治中的研究传统
第二章 一个模型、一种方法和一幅图画:比较和历史分析中的理性选择
(马格丽特?利瓦伊)
理f生选择模型:既非新古典经济学,亦非公共选择
理性选择的传统方法
分析性叙事
一幅关于经验理性选择未来的图画:未充分探索的领域
结论
第三章 比较政治分析中的文化和身份
(马克?霍华德?罗斯)
介绍
文化和政治的文化分析
对政治的文化分析的批评
诠释在政治的文化分析中的核心作用
结论
第四章 比较政治中的结构与格局
(艾拉?卡兹内尔松)
宏观研究的全盛期及其余波:对摩尔和
斯考克波尔的评论
复兴宏观分析:历史和理论,结构和格局
作为联结点的制度
第三部分 比较政治中的理论发展
第五章 选举行为与比较政治
(塞缪尔?H?巴恩斯)
导言
研究选举行为的方法
投票率
观念和文化的影响
大众理论和研究
第六章 社会运动和革命:走向一个整合的视角
(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
问题和机会
从60年代到90年代
政治机会
动员结构
形构过程
整合结构、动员和文化:定义过程方法
运动、周期和革命
结论
第七章 利益、制度和观念在工业化国家比较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
(彼得?A?霍尔)
以利益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制度导向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观念导向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三种方法的比较
这个领域整合的潜力与限制
当代的挑战
第八章 国家研究
(乔尔?S?米格代尔)
现代国家的修辞与现实
国家是怎样建构的
有限的国家: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结论
第四部分 社会理论与比较政治中的解释:结论
第九章 社会理论与比较政治学
(马克?I?利希巴赫)
前言
三个代表人物
三个研究流派
社会嵌入的单位行动
马克斯?韦伯、现代性与今天的比较
政治学
结论
第十章 重定解释标准,促进比较政治的理论发展
(阿兰?S?朱克曼)
比较政治中解释的标准形式:涵盖性法则
和因果性解释
扩充比较政治中科学理解的性质
扩展关于现实性质的假定
比较政治中的复杂模式和研究流派
比较政治中的解释和理论
比较政治中的解释和流派
术语译名对照
作者译名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生活的演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改革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雅进到各种社会要素相互匹配的综合体制改革。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如何营造一个经济与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处推进.客观上需要人们思考.在经济之外的范围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这个时候.社会政治的思考,与社会的现代发展问题就紧紧地结合起来。现代政治学的理论需求也就随之产生。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急需政治学理论给予理论支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聚集政治学的理论资源.认真严肃地思考现实社会政治生活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
文摘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这种研究已经转变过很多次,但大体说来,政治经济学对三种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并将自己与经济学区别开来。
第一,政治经济学家特别关注权力问题。他们倾向于提出这样的问题:谁的利益在某种给定的经济安排中得到满足,而这种安排又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分配权力和资源?这种态度反映出对市场分配效率的一种有益的怀疑,它长期以来将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区别开来,后者倾向于鼓吹市场机制的帕累托最优。
第二,传统上,政治经济学家对支撑市场机制运作的制度安排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某些情况下,这激励着他们研究跨国家、跨部门或跨时间的市场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其他情况下,这导致他们强调市场运作受非市场制度影响的程度,这些制度包括国家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
第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长期优势在于它坚持认为,即使我们最基本的经济概念最终也都是一些人造的结构,它们被设计来模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凶此,许多政治经济学家问道:这些概念来自哪里,他们如何变得具有影响力?他们常常质疑别人所认为的政府面对的“约束”,或者经济学的“铁律”,并且在似乎受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环境中倾向于强调政治的首要性。
此类关注早在亚当?斯密的一些著作中就有所反映,他既写了《国富论》,义写了《道德情操论》。它们激发了卡尔?马克思及其追随者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的分配效果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的论点(cf.Kaleckl,1943)。最近几十年里,它们构成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s)(1 946)和约瑟夫?熊彼特(J0 seIJh schumpeter)(1947)某些观点的基础,前者对市场、国家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权威性的分析,后者则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的有效性进行了反思。安德鲁?肖恩菲尔德(An drcw shonfield)(1 969)在对支撑不同类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条件所进行的富有影响力的调查中,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后记这是一本准确描述当今比较政治学主要方法的著作,它能够给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年轻人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很高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本人具体组织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其中,本人翻译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和第卜章;弓联兵、高卫华、孙琦和王瑕分别提供了第五章、第九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译稿;本人进行了部分章节的校译和重译工作,并进行统稿。感谢夫人王璟女士全方位的关心,感谢谭君久教授多年来的鞭策,感谢马骏师兄的鼓励,感谢中山大学政治学系诸同仁的信任与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苦工作。全书翻译中的错漏之处,由译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