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中国新闻事业,
品牌: 梁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0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0099903
·条形码:978730009990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总编手记》作者梁衡,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记者的工作是寻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再扔一个火把,这不是新闻,也不是记者要干的事。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什么是肉?事实、过程、情节、人物、场景、数字、语言等。而理性的结论、思想、分析等则是骨头。
这几年看稿多了,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它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文中透出一股横气、霸气和命令之气。这哪里是在办报?
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编辑推荐什么是经典勺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是空前的,别人没有达到过;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但不能再造它。来读梁衡的《总编手记》。
目录
明理篇
报纸的主体是新闻,本质是信息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
勿因小巧失大真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好稿则是历史的坐标
从历史长河回望新闻的浪花
机关报要克服机关化
机关报要搞好“五个统筹”
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
写作篇
鸟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拦不要追
把握多棱镜的那一道棱
一种必须改正的“有残文体”
作者笔下先有形,读者心上才留痕
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每一个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
内核外延说通讯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要”字牌言论
编辑篇
新闻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编稿应多用刻刀,少用锉刀
“黑板报”式、“文件”式专版,让人生厌
办好专版、专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专版三要素:鲜明的主题,扎实的新闻事实和有个性的言论
含混不是模糊美
策划篇
好栏目是好稿的专卖店
一个三级跳跳出来的头条
记者篇
记者最大的“绝活”是头条
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
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
记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线
记者职业四要素,首先要有责任心
关于记者站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
记者是从事件中走出来的金凤凰
记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夜班篇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
注重策划,为改版练兵
非常时期的非常策划
金秋里的收获
“收官报道”圆满,“视点新闻”有亮
满版春色关不住
6月夜班的三点思考
大事大势,方显大报本色
把版面的“眼睛”做亮
6月夜班三题
标题篇
先学走,再学跑;先准确,再生动
未成稿时题为梁,成稿之后题为眼
政治篇
不要在岳飞、文天祥身上做文章
拥军不是男痴女俏
对国家领导人不应称爷爷
记事篇
一次检查
朱锫基改稿
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一封建议信
向季羡林先生约稿
作品篇
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
贪污就是背叛
赞环境书记、环境市长
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督促事后有奖惩
东营实行政务责任督查制
难忘今宵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党史如镜传统如河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
房高不要超过树高
一脉相承说发展生产力
了不起的新实践新观念
文章五诀
一个老虎也吃人
有感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广安真理宝鼎记
大渡河上三首歌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栽者有其权百姓得其利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匠人与大师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
说经典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编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
文摘中央提出全党要转变作风,新闻界怎么转变作风,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采访作风,二是写稿文风。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更要带头转变作风。要落实这一点,先要研究一下读者的反映。根据读者的读报效果,我觉得在转变作风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就是机关报的稿件要克服机关化。
中央领导指出,改变作风不能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对我们报纸来说,不能用转发会议消息落实会议,转发文件落实文件。作为领导机关,它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会议、文件、视察、汇报等;作为报纸特别是机关报,如果只限于简单地报道这些,读者就不满意。就是说,工作可能离不开机关化,稿件却不能机关化。可惜我们报上大量充斥这些机关化的稿件,如会议、文件、视察、检查、表态、总结,包括稿件中的空话、套话等,这些都是稿件的机关化倾向,读者不喜欢看。传媒有传媒的规律和功能,它要为机关工作服务,但稿件不能机关化。它必须将工作成绩、文件、会议精神转换成新闻语言,进行二次深化。这种深化就伴随着作风转化,报纸应尽量减少程序性稿件,多一些创造性的稿件。
怎么在写稿上克服机关化倾向,有这样几点:
抓实事,三点一线。新闻的定义有很多,过去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想更进一步表述为新闻是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播。这里关键是受众和事实。我们的机关有会议,有决定,上面有精神,但读者更关心这些决定、精神的落实,关心最新的事实。毛泽东同志说:请看事实,还是请看事实。转变作风,就是:“不编材料,去找事实。”去抓那些能直接反映或折射上面精神的事实。这叫三点一线:上面的精神、群众(受众)的关注,再加上事实,只有这三点成一线时,这篇稿件才能打响,读者才爱看,才能传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