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北京市利用高新技术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三农”问题,
品牌: 蒋和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109084914
·条形码:978710908491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北京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探索》是部关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思路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八章,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内涵、特征、基础原理、指导思想、战略布局、运行模式等,提出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策措施。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可供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蒋和平,博士,男,湖南永州人,1956年3月生于湖南宁远县。1995年1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年2月-1997年4月在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从事农业经济博士后研究。1997年5月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工作。先任技术经济室主任,现任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与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出版专著5部,代表性著作《高新技术必造传统农业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关研究成果分别获人事部中国优秀博士后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有年,男,1951年4月生于北京,1981年山西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北京农学院,现任北京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园艺学报》编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果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主要从事果树园艺和农业科技管理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农技推广项目、教育研究和社科研究课题20多项,已获省、部、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 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著作60多篇(册)。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孙炜琳,女,1976年10月生于山东省莱阳市,1998年毕业干山东莱阳农学院经济贸易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的研究。先后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篇, 出版著作l部;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序
第一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基础原理
一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特点和领域
三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原理
四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内涵
五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任务
六 “科技兴农”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膛业必然选择
第二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背景分析
一 北京市农业发展的的历史和现状
二 北京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与状况
三 北京市农业科技资源现状及优势
第三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必要性
一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二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四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与战略重点
一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目标
三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总体布局
五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战略
六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实施步骤
第五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一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基本思路
二 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主要策略
第六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运行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八章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对策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观目标,并提出沿海及大中城市及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信息中心的北京,更应当先行一步,在建设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做出示范。现代农业是组织化程度高、结构优化、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科技型农业。它实质上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为基础的农业。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后盾。因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北京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把北京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化的持续农业是北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文摘第一章
运用高新技术
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基础原理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
目前, 对于农业技术有两种认识观念: 一为狭义的农业技术, 即传统的技术观念。认为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劳动经验、知识和操作方面的技巧。二为广义的农业技术, 认为农业技术是有目标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其结构如下图1-1所示。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农业技术进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即硬技术的进步,而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全部内容之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对技术进步作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应指广义的技术进步。
后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主要从事农业技术进步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还是在华南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我所做的许多课题都是与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研究有关。今天奉献给读者的这本著作,就是近三年来,我对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借这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刘娟处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对我的科研项目的选题、课题申请以及项目立项都给予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使我有幸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五”重点规划项目资助,开始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的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在对北京发展现代农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可以这样说,没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也就没有这部著作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