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儿自传(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生物世界,
品牌: 高士其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5341934/9787535341938
·条形码:978753534193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菌儿自传》科普作家高士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谈的净是些生物细微琐屑的事,但是却都和人生有关:民主的纤毛细胞、大海给我们的礼物、地下王国漫游记等。《菌儿自传》揭开了细胞不死、生命起源的秘密。
作者简介高士其,(1905-1988年),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福建福州人。192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23岁时,因实验意外感染甲型病毒,留下严重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从23岁开始到83岁离开人世,一直坐在轮椅上,为科学传播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年,为青少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文艺作品,会见了数百万的少年儿童,并作为科学与智慧的象征而被全国亿万青少年亲切称呼为“高士其爷爷”。
编辑推荐细胞为什么会永远长大,永远不死?而由细胞组成的人却得不到永生,会逐渐衰老、死亡呢?《菌儿自传》从生命的起源、单细胞的性生活说起,揭开细胞的不死之谜。
专业书评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以细菌学为主,但是常常广征博引,涉及整个自然科学。他的一篇科学小品只千把字,读者花片刻时间便可读完,然而在这片刻之间,却领略了科学世界的绮丽风光。
——著名作家 叶永烈
《菌儿自传》可以说是一篇洋洋大观的奇文。通过这个小小的生物,画出一幅上通云霄、下连江海的宏伟图景。五六万字的文章,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使人读了确实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著名医学家 黄树则
高士其作为一个残疾人,奋不顾身地为科学、真理献身,无私、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与
目录
总序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昧——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摩擦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衣料会议
光和色的表演
血的冷暖
星际航行家离开地球以前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笑
痰
梦幻小说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
文摘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活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后记1995年第一届全国科普大会召开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士其的遗产》。该记者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一度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红红火火的科普创作,书籍、报刊、杂志的情况。与现今科普创作、书籍寥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刊物、科普刊物与文学刊物的比例应该是五比一或六比一。这是全民科学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科技专业户或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一位女委员提出了绿色科普的概念。何为“绿色科普”,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