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华新民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3693311
·条形码:978750369331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是一本融入了作者全部感情的书,笔尖流淌出太多对古都的眷恋,描绘出太多胡同的美。她用整颗心爱着老北京和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北京人,也用尽全力抨击那些破坏胡同及伤害老宅主人的行为。这是一本会让人唏嘘不已的书,有那么多曾经美丽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早已成了废墟,早已被高楼淹没不知去向,只留在书中那一张张的照片中;同时留下的还有它们被破坏时的惨象,前后对比,令人震撼不已。这也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书,它颠覆了当今人们对中国城市土地权属的认知,向所有祖宅业主和商品房业主提供了维护其财产权利的依据。
作者简介华新民,散文作家,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十余年来致力于古都北京建筑文化遗产和整体人文环境的保护。
2002年,被三联生活周刊评为年度人物。
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个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08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媒体推荐胡同应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包括产权更应该保护。作者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著名学者 秦晖
华新民现在北家喻户晓,因为她誓死反对这样的拆除,而成为著名的北京古城保护者。在北京的胡同里,推土机推到哪里,华新民就会战斗到哪里。
——《城记》作者 王军
她奔走千即将变成废墟和已经变成废墟的砠同与强制执行拆迁命令的政府机关之间。她的理想纯粹而执着——停止拆迁,保住胡同。
——凤凰卫视 名人面对面
我感谢华女士为保护旧北京贡献了她全部的精力,非常感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 木卡拉
大家都叫她「胡同的守护神」。我说老实话,我愧不如她,没有她这么一个执着的精神。
——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煊
编辑推荐《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陈凯歌说:“我现在不上大街,因为我的北京已经消失了。”
幸而还有她,奔走于即将变成废墟的胡同中间,用身体挡在推土机前!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香港文汇报、明报周刊等多家重量级媒体高度关注!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华新民女士,十年心血之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留住北京之魂
心在滴血——悼念孟端胡同45号院
北京三条胡同的消亡
永别了,美术馆后街时心号院
法国诗人和北京老城
老房子里深藏的伟人故事
今天欧洲七百座城市没有车
从欧洲的“无车日”说到北京的曹雪芹故居
一封公开信——写给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教授
“迁建”的神话——关于霞公府街13号等
请留下最后的老北京
向拆房者宣战(译文)
第二章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
初访劈柴胡同
重返劈柴胡同
史家胡同
香椿叶
最后的蜡烛
小珠帘胡同25号又复活了!
李大爷的家——学院胡同10号院
房主人不得入内
寻找傅奶奶
一座未来的鬼宅
寻找房子下面丢失的土地
把家还给老北京人——致几位高校学生的信
第三章 以法律为武器
写在前面的话
房子下面的土地是谁的?
论“经租房”
城市祖宅的权利
找准“孤岛”事件的病根
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可以休矣
对城市公民土地产权与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考
北京四合院的买卖里有陷阱
对物权法草案的几点意见——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先有地还是先有房?
地籍图的秘密
第四章 自滚滚硝烟中发出的呼救——呼吁保护北京历史文化的部分信件
抢救曹雪芹故居
傍晚发出的一封急件
挽留南小街
希望叫停打造精品胡同
发给建设部的信
尾声
怒对古都破坏者(代后记)
附录
城市祖传私宅土地产权脉络(1949年年至今)
有关房地产权的法律文件
媒体对华新民的部分报道和专访列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1954年出生在北京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18号院里。我可能是当时三千二百条胡同里唯一的一个蓝眼睛的“洋娃娃”了。我在好奇的目光下长大,经常在街头被称为“外国人”。
但我并不是外国人,这不单是因为我有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更因为盛过我的那支摇篮,就放在一座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都的土地上。当我的母亲把我搁在院子里晒太阳时,当院子里粉色的芙蓉掉到我脸上时,便传来了几百种声音,有蚯蚓一类的蠕动,有墙外的像唱歌一样的叫卖,有房上一个石头小人嘴里的嗫喘。
还因为,在我会站起来自己打开门的时候,便天天端着一个板凳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听会了北京胡同的语言,那是最清脆和最诙谐的一种语言,听着和说着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所以,外貌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我家的小院子,是我这只小板凳,是我后来就学的史家胡同小学。所以我不单是中国人、是北京人,而且是胡同人,并因此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我的四分之一中国血统来自我的祖父华南圭,他在一百年前到巴黎学习土木工程,是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第一个官派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他曾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局长和新中国的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等职。数年后,我的父亲华揽洪也同样自法国留学归来,曾担任新中国的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祖父和父亲都先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建设事业。
文摘插图:
第一章 留住北京之魂
心在滴血——悼念孟端胡同45号院
孟端45号院又是死得那么凄凉和凄惨。它是在半夜里被偷袭和暗杀的。在今年11月30日晚上.开发商派大批民工包围了这座文物建筑。凌晨闻讯赶来目睹了现场的一位年轻记者,向我描述了当时的经过:每个房顶都爬上了几个民工,把一片片的瓦掀起来再沿着钢管掼到地上。
有朋友劝我,不要再去想孟端胡同45号院了,那只会伤害你自己的身体。但我如何能不去想它呢?仅仅在十四天以前,它还好端端地在那里,那么美丽那么高贵那么完整,沉淀着几百年的文化,又从来没有失去过呵护:三进两千多平方米的四合院,五米高的北房,粗壮的房柁,垂花门和两侧绿色的走廊,一切都依然如故没有任何的残缺。
还有那些丁香树、松树、竹子、海棠和柿子树。风一吹动,丁香花便泻满一地,风一吹动,那已长成海的竹林便挲挲作响。当大粒的雨珠落在碎石甬道上的时候,我可以听见昔日的几代王爷缓缓关住朱红大门的声音,不知他们从何处来又走向哪里……
我是在一年半以前走进这座令人倾倒的大宅院的。当时我还不知道它是一座王府的遗存部分,只感觉到了它的皇家气派。后来我查阅了《燕都丛考》和王府专家金寄水及冯其利的文章,才了解了它的身世:这是雍正皇帝之孙果郡王的府第,果郡王的家族在此一直从乾隆二十八年住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过去此府的范围是西至顺城街北至小盆胡同,但有一大半已在近年被悄悄地拆除了。
在此后的这段时间里,不少教授和领导都去领略过它的美好。我一直在为它求情,梁从诫先生也特意写过信强烈要求保护。在我最后的一封信里,是建议把45号院做成一个最高品级的饭庄、酒店或俱乐部等,希望像欧洲国家那样来善用自己的一些文物建筑,那是最有身份的去处啊。我劝说,在日后高楼林立节奏紧张的金融街里,白领们会多么高兴到一所古典庭院里休息一下。可是我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北京没有一座宅子能惊动那么多的人,得到那么高的赞赏。国家文物局局长走进去以后兴奋地表示:“太好了,这是四合院中的上上品。”历史学家梁从诫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曾感叹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四合院!”
然而,孟端45号院又是死得那么凄凉和凄惨。它是在半夜里被偷袭和暗杀的。在今年11月30日晚上,开发商派大批民工包围了这座文物建筑。凌晨闻讯赶来目睹了现场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