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阶级、阶层,
品牌: 罗志田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1146825/9787301146828
·条形码:978730114682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涉及的多为菁英读书人,但也包括相对边缘的“知识青年”。既关注天下、国家、世界、民族主义、革命、共和等近代史上的关键词,也探讨读书人关于中外文化融合与文化主体性的思考,并梳理一些重要学人的学术走向、治学风格和研究方法。希望呈现近代经典淡出之后,社会无所指引之时,读书人有着怎样的困惑,及其因应与努力。
作者简介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近著有《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2003)、“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2006)、《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2006)、《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2007)等。
编辑推荐《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以人为主”,有意召回近几十年史学中逐渐隐去的具体的“人”,使人与事更紧密地结合,就人论事,就事说理,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辩难和互动之中,展现思想者怎样思想,以及特定思想观念的发展进程。
目录
自序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1.天下、中国与世界
2.厘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3.余论
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互动
1.外在的“世界”
2.梁启超在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徘徊
3.民族主义兴起而世界主义余波不衰
4.“跳进世界流去”
5.中国人与世界人
6.余论
士变: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
1.引言
2.革命的时代
3.面向未来的广义大革命
4.革命者互相革命
5.仍要“继续革命”
6.余论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
1.有计划的死:梁济的忧虑和民初世风
2.社会反响:菁英忽视而民众缅怀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
1.语境:国难与国性
2.本事:对对子引发的诘难
3.出题者的答辩及其旨趣
4.余论
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
1.大学考试成为社会性表述
2.作文题遭遇揭示的时代思想
章太炎、刘师培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1.以三百年论学术
2.道成“新学”与清代学术
3.人物取舍与经史视角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1.“不古不今之学”的既存解释
2.“不古不今”的古典与今典
3.中西体用与“成同”、“同光”
4.法后王而不道久远之事
5.结语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
1.内篇:时代精神和学脉渊源
2.外篇:前后左右则史无定向
……[看更多目录]
文摘把近代中国称作“过渡时代”,曾是梁启超十分爱说的话,他特别强调那是一个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时段。①清末民初之际,至少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或非梁启超莫属。他的很多见解,不论“正确”与否,现在都还有着生命力。②中国的近代真是一个“过渡时代”,其过渡状态恐怕到现在都仍在延续之中;而且是全方位的“过渡”,从政治到社会,生活到心态,思想到学术,无不见证着并反映出某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的状态,多元多歧,而又互渗互动。用梁启超的话说,“过渡相”的特点,就是“互起互伏,波波相续”。③后现代学人所乐道的“混成”(hybridization),在近代中国表现得特别充分。
2.厘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傅斯年后来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②傅先生所用的“发明”二字寓意深刻,那一层层的“觉悟”多少都因“发明世界”而来,而“觉悟”的一次次深入正揭示出其所伴随的彷徨与努力之艰辛。要实现梁启超所说将来“决胜于外竞”的目标,还需要持续的长期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大概可以说是傅斯年心目中第一层觉悟的结束和第二层觉悟的开始,从那以后,中国士人不仅接受了外在“世界”的存在,并日渐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无论是否愿意,皆难以置之世外。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便反复以“一统垂裳之势”和“列国并立之势”进行对比。⑧稍后梁启超形象地指出:“今日地球缩小,我中国与天下万邦为比邻,数千年之统一,俄变为并立矣。”④所谓“地球缩小”,便是一种“耳目之知”;但中国与万邦由“统一”而变为“并立”,却也是“心胸之知”。
有此新“发明”的“心胸之知”,“国家”和“世界”就成为时人认识现状的重要概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