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者的抉择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战国秦汉,
品牌: 王明珂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8707/9787563378708
·条形码:978756337870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游牧者的抉择》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
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主要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类学探索。1994至2003年间,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年间,多次到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当代环境与牧业。目前进行康藏之族群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学术志业为:藉由对种种历史记忆、文本、表征之分析,由长程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探索古代华夏与华夏边缘之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演变,以此建立具反省与反思性的历史新知,并期望此历史知识记忆能促进人群社会之公平、和谐与共荣。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媒体推荐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编辑推荐《游牧者的抉择》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目录
序许倬云/1
自序与谢词/6
前言/1
研究文献回顾/7
本书重要议题及章节/11
第一章 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l
自然环境,3
畜产种类及其动物性/7
畜产构成/15
游牧与其移动模式/20
游牧生产、分工与消费/28
辅助性生业:狩猎、采集、农作、贸易、掠夺/33
游牧社会组织:家庭与牧团/40
游牧社会组织:家族、氏族与部落/48
分枝性社会结构、领袖威权与外在世界55
第二章 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63
有关欧亚大陆游牧起源的一些问题/64
考古学有关中国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讨论/69
公元前15至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78
环境、经济生态与人类社会/97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101
游牧“国家”问题/103
地理与自然环境/106
匈奴的游牧经济/110
游牧经济下的匈奴国家与社会/142
匈奴牧民在国家与部落间的生存抉择/147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157
河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态/158
河湟羌人的游牧经济/162
羌人部落及其社会/179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择/19l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与鲜卑/195
秦汉时期辽西的地理环境/198
乌桓、鲜卑的游牧经济/200
乌桓、鲜卑的部落社会,212
第六章 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历史/22l
魏晋隋唐的中原王朝与炎黄子孙/222
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帝国的互动/225
游牧国家兴衰:历史循环论/233
历史本相与表相/237
结语边界·移动·抉择/245
参考书目255
索引/269
图表目录
图一世界主要游牧类型分布简图/4
图二 中原北方、西方三种传统游牧类型分布图/80
图三匈奴牧区及其周边图/109
图四河湟及青藏高原东缘的羌人牧区图/159
图五 汉代的乌桓与鲜卑及其迁徙图/197
表一 阿穆拉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称的祖源关系/53
表二 布里雅特蒙古各氏族部落祖源关系 /55
表三汉军与匈奴战争中掳获匈奴牲畜记录/115
表四史籍所见匈奴人寇汉帝国的发生季节/136
表五汉羌战争中汉军掳获羌人畜牲记录/164
表六史籍所见羌人寇汉帝国之发生季节,177
表七史籍所见鲜卑人寇汉帝国的发生季节/210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多年来,王明珂先生屡次前去四川北部羌族地区调查,根据田野访谈与当地调查,提出具有卓见的报告,久已为同行钦佩。尤其他指族群之间的关系,常以“英雄”、“兄弟”之类的故事,传达了隐喻的信息,王先生的报告,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也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
本书则是王明珂先生著作中,又一新的尝试。他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学,陈述草原与高山两种游牧文化,列举中国地区北方与西方不同的地形地势及其生态条件,决定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放牧经济与由此衍生的社会形态。由此差异,而有两种牧业各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王明珂先生的贡献,实已由田野报告,提升到比较研究的理论。他的造诣,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又出现了一次跃升!
忝为王明珂先生在史语所的老同事,我当然为王先生的学业精进十分欣喜!欣喜之余,也愿为本书陈述的许多现象,添上点读后的感想,聊备本书的附语。
中国北方草原的族群,历史上即与其南边的中国农民,有过长期的冲突与融合。
文摘据以上所述,可以推知,中国北方草原牧民,由匈奴以至蒙古,能够常常聚合成大型帝国,应当有一些必要的条件。
我以为,东方的牧业文化,应在新石器文化时代,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已有相当程度的生产能力。其北面极限,已推到相当于后日长城一线,更往北去,温度雨量都已不利于农耕。于是,在今日内蒙一带,农业只能勉强维持百姓生计,必须以采集和渔猎补充食粮之不足。饲养牲口不得不在较大的空间放牧,以就食于水草。这一初步的游牧生活,限于人类的体力,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须在驯养马匹的知识,由中亚逐步传人东方草原后,东亚方才有了长程移动的游牧,谋生的能力遂大为增强。又因为驱车之便,长途贸易,更使资源与讯息也可以传递流通。凡此条件,遂使大型复杂社会可能出现,草原大帝国,几乎都是以”滚雪球”的方式,席卷大群牧民,以其骑射专长,飙起为强大的战斗体。他们不需有后勤补给,也不必顾虑兵员的补充。昨天征服的部落,就是明天进一步攻击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