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雷颐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3379746/9787563379743
·条形码:978756337974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丧失了记忆,人将变得比空气还轻。《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分为帝国斜阳、今昔人物、不是故事、公共空间四辑,追思近代中国步履蹒跚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品评古今人物,反省不堪回首的集体运动,纵议如地震及矿难等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
清政府如何“制造”革命党,李鸿章垂暮之年怎样东山再起,历次群众运动的种种荒诞不经,矿难与工会的关系……作者一如既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沉人历史,乃是为从历史中寻求智慧,从历电中找寻解决当下问题的钥匙;横议时事,因为多了一分历史的维度与眼光,分析问题免了就事沦事,层次随之丰富。作者尤其关注集体记忆的形成,着力从文本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存个体鲜活的私历史,填补历史的空白。
作者简介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长期在《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著有《被延误的现代化》、《历电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了的选择》等。
雷颐,公开的“文本”与真实的“历史”,往往相距甚远,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而且,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对一些事件、人物在一定时空内的书写往往“只能这样”、“只能那样”。而学者往往也会有自己的“偏爱”或“偏恶”,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思想体系,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或者“隐恶扬善”或者“隐善扬恶”……这一切,都使“文本”留下了更加巨人的空白。然而,后来者往往容易唯文本是信,对“定于一尊”的“记忆规范”和书写者的主观好恶形成的这种空白,缺乏应有的认识。
董桥,北京有一个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是研究“日常生活的历史”的专家,他在《深圳商报》谈“忘记历史容易重犯错误”的课题,说正义、激情、英勇之外,重要的是要有理性,要有思想启蒙,要学维新运动引进现代文明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那才是爱国、救国之道。
徐友渔,读雷颐的书不纯粹是读史,而是会不断产生抚今追昔,从历史中找到钥匙的感觉。在雷颐的笔下,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过去。作者不但把历史变成故事,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讲故事的本领。复杂的政治背景、人事关系,三言两语就交代得清清楚楚,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着墨不多但准确的刻画。
编辑推荐历史无声
往事留白
看不清的现代中国
不能承受的记忆之轻
尽在《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
目录
帝国斜阳
同文馆之争——“特殊性”与“普适性”的初次激辩/3
“柔远”与普世价值/9
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14
被打出来的“海军司令部”/21
天津教案的隐喻/27
晚清的两次“行政改革”/34
何以“激进”/41
清廷“制造”革命党/48
今昔人物
李鸿章的最后时光/55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66
梁启超与哈耶克/71
莫把讽刺当赞扬——李大钊曾赞扬辜鸿铭?/76
“不采菽花即自由”的意义/80
“还我头来”陈虞孙/84
“疑”重于“信”张中行/89
一身跨两代——阅读陈乐民/94
不是故事
公园故事/107
“万岁”故事/115
“声音”故事/125
麻雀故事/133
层层剥笋法/141
可如实回答/145
早请示,晚汇报/149
曾经这样“表演”/154
轰动全国的“芦苇”/158
“军”、“队”的命运/163
避免体制性荒诞/168
“突出政治”变形记/172
“文革”三震与汶川之震/181
通海地震与刘心武的“亏心事”/192
真正属于自己的歌/196
电子音乐小风波/201
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206
公共空间
最怕无社会/215
矿难与工会/219
“社会”与“社会和谐”/225
交通拥堵与公共空间分配/228
从恒和的信用说起/232
“帝国民主”的结局/236
西南联大传奇的生成与接续/248
大学的学术标准与自主性/252
尽管言“汉”,未可称“国”/256
漂亮的脸蛋与大米/259
《越狱》背后/263
语言冲突与社会鸿沟/266
“和平大战”与“和平崛起”/270
刘翔退赛与体育话语的转变/278
后记/281
……[看更多目录]
文摘李鸿章的最后时光
东山再起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协助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在慈禧太后的铁血镇压下灰飞烟灭,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远走海外,一批支持维新派的官员受到严惩。少为人知的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虽然并非维新派,但其实对维新派的主张非常认同。虽然李鸿章在戊戌政治风云中能自保平安,但他的观点、态度悉为慈禧所知,戊戌政变后他自然不可能再获重用。不仅如此,他还受到变相惩罚。
黄河自古以来就水患不断,地处下游的山东更是深受其害,河道时常决口。1898年夏秋,山东黄河再次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甚至浮尸蔽水。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实龄已七十有五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派李前往任此苦差,慈禧当有自己的考虑:一是自己通过政变重新训政,想以派如此重臣前往灾区,显示自己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二是李鸿章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借此变相惩罚李。
后记长久以来,人们总说中国文化是“历史的”。然而,现在的中国文化却很难再说是“历史的”了。因为“昨天”刚刚过去,就被迅速遗忘;不用多久,有关“昨天”的记忆可能就会成为忘得干干净净的“白茫茫一片大地”。或许邓拓先生早就看到此点,所以在四十好几年前竞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呼吁要“专治‘健忘症’’’。
然而,人们往往会有“我们缘何需要集体记忆”的疑问。其实,集体与个人一样,当丧失了集体记忆时,就会“错乱”。因此过去的痛苦与欣悦、辉煌与衰败、光荣与罪过都应该铭刻在集体记忆中,只有记住历史,才能面对未来。一位俄罗斯历史学家写道,在俄国面临的大变动中,俄罗斯人民了解历史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人们认为俄国在20世纪几次影响人类命运的巨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俄国历史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在俄国的启蒙思想传统中,文学一直起着特殊的作用,而现在,历史则取而代之,“在文学止步的地方,由历史学家撰写的随笔和论文展开了接力赛。”或许,有人会强调应当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但正如一位波兰历史学家所说:“关注未来不能被视同愿意忘却。决不应该认为忘却是通向社会和平的通行证。记忆是国内和平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