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国家行政管理,群众自治工作,
品牌: 陈柏峰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9046658/9787209046657
·条形码:978720904665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关于《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
在当前中国农村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社会生态本就不够稳定的皖北农村更是发生着剧烈的嬗变,从这种嬗变中可以反观传统农民生活的价值世界。农民价值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以祖先崇拜、传宗接代为中心的本体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安身立命的人生根本意义;以村庄社会竞争为基础的社会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受他人评价的日常生活意义。当前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体系日益松弛,社会性价值体系随之异化。从价值世界的变化可以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示皖北农村甚至全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的一场基础性变化。
作者简介陈柏峰,1980干生,湖北成宁人,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和法律社会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开放时代》、《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书评、调研报告近30篇,其中多篇被转载。
郭俊霞,1981年生,湖北江陵人,先后就读于湖北师范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多篇。
编辑推荐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吉林、福建11个重要农业大省15个村庄的调查研究报告,描述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展现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南方农村的非均衡性,透视中央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域村庄的实践逻辑,为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读者提供生动的村庄现场,为政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价值世界的松弛
一、村庄基本情况
二、农民生活
三、村庄治理
四、两点讨论
第二章 打工经济与农民生计
一、李圩村打工经济的发展
二、打工经济与农业耕作
三、打工经济与建房
四、打工经济的逻辑
第三章 生育与养老
一、生儿的强烈愿望与坚忍实践
二、生儿的动力——养儿才能防老
三、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四、家庭养老的现状
五、养儿未能充分防老
第四章 代际关系及其价值基础
一、代际交换关系的失衡
二、日常代际关系的紧张
三、受骗论
四、养儿的价值动力机制
五、农村代际关系的未来
第五章 农民价值世界与家庭关系
一、阎云翔的“权利意识”命题
二、李圩村的分家与家庭关系
三、李圩村的赡养与孝道
四、农民价值世界及其松弛
第六章 价值世界与农民自杀
一、李圩村的自杀案例
二、自杀与贫穷的关系:初步的分析
三、自杀背后的村庄生活逻辑
四、自杀与农民价值世界的松弛
第七章 村庄纠纷及其解决
一、土地纠纷与“规则之治”
二、“隐秘的纠纷”与规则无效的秩序
三、纠纷解决的系统
四、纠纷解决的原则与权力关系
第八章 “气”与村庄生活
一、“生气磨牙”与狭小的村庄生活空间
二、“气”的“释放”方式
三、熟人社会对“气”的平衡机制及其限度
四、价值松弛时代的村庄生活
附录
一、三个自然庄的自杀案例
二、三个自然庄的光棍案例
三、全村的五保户情况
四、三个自然庄的低保户情况
五、人情支出案例
六、一个中上家庭2007年的收支情况
七、后朱庄的土地出租情况
八、两个自然庄在集市上的买房情况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文摘第一章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价值世界的松弛
2006年以来,我们数次赴皖北李圩村调查,累计调查时间近百天,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同时试图理解皖北农村村治模式。皖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毫无疑问,理解其村治模式是我们“理解中国80%农村的80%现象”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本书将以李圩村为个案,对皖北村治模式作出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前30年建设的基础上,当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得现代性的因素不断渗入农民生活,农民生活的逻辑和村庄治理的逻辑也因此发生了相应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变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之前的诸多变化难以企及的。本书将以皖北李圩村村治模式的调查为基础,展现近年来农民生活的深刻变化,并对现代性因素对农民生活和村级治理的影响作些讨论。
一、村庄基本情况
1.概况
本文调研所涉及的李圩村,在行政上处于安徽省G县管辖之下。G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处东经117度、北纬33度附近,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双重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全县地势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积1371平方公里,耕地105.4万亩,现辖11个乡镇,227个村(居)委会,人口59.8万。县城城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G县是个农业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
全省重要的粮、油、棉、烟草、畜禽、林产区,形成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肉鸡、肉羊、肉牛、烟叶、林果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体系。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大县、国家粮油基地试点县、全国油料第二大县、国家财政部山羊产业化项目建设县、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等。
李圩村2004年由李圩和圩下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可耕种土地4100亩左右,共3037人,由小胡家、李圩庄、后朱、肖家、后李、韦家、夏家7个杂姓自然庄组成。一条乡村土公路穿过其中的5个自然庄,全国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还没有在这里得到实现。全村人口与耕地、姓氏分布状况如下:
小胡家:共37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4亩(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的“亩”比实际国家度量衡中的标准要大。在李圩村不同的自然庄中,“亩”的大小也不一样,1“亩”最小的有800平方米,最大的有1200平方米)。胡姓占自然庄的2/3,李姓占1/3,水姓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出身”于法学院,在法学院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在法学院任教。2005年进入农村研究领域,最初的想法是从事农村法律社会学研究。进入具体研究后,却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因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理解并不那么简单,首先需要对农村有着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于是,2006年,我不再单纯关注农村法律问题,决心尽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的“本份”,努力全面把握农村问题。
初涉农村研究领域时,我有一个感觉:农村研究越来越难做。记得有一次,我与有同感的师弟申端锋议论这一想法,遭到导师贺雪峰教授的狠狠驳斥。我俩口上不敢有异议,心里却颇不服气,最后我俩甚至遗憾觉得自己晚生了十年,没有赶上农村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我们进入农村研究领域之前的十年,是农村问题作为公共话语的“黄金十年”。那时,谈谈乡村民主可能成就教授的职称,表达一下对农民的同情可能成为“有良知的学者”。而十年后,再没有选举刚刚进入村庄时的波澜,也没有农民负担所激起的义愤,人们的视野发生了转移,农村也似乎逐渐平静下来。我俩虽然觉得农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农民自杀、乡村混混等,但由于这些方面缺乏知识积累,恐怕很难有所突破。导师贺雪峰老师则比我们要乐观得多,他总是说:“中国农村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只要我们沿着经验往前走,一定会有所成就,甚至可以做出大学问来。”那时我虽然老老实实地做调研,不敢有违师命,但对他这番话的理解却十分有限。
2006年冬天,我从皖北李圩村调研归来。此行我收集了很多材料,尤其是农村家庭关系、农民自杀、农村纠纷解决等方面,让我感觉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此我有很多感触却无法清晰表达出来。妻子郭俊霞看了这些材料后说:“这个地方,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同村人不像同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