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议会制度研究(1911-1924)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史,民国时代政治,
品牌: 薛恒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0476641
·条形码:978750047664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国议会制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制度“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的主要创新之一。《民国议会制度研究(1911-1924)》对民国前期(1911―1924年)这一制度创新的渊源、过程、演变,特别是其各项具体重要的制度规定及其运行和实施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列入研究对象的民国议会组织有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南京参议院、北京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二届国会及护法国会。全书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本论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共有《民国议会制的渊源》等6章。
编辑推荐《民国议会制度研究(1911-1924)》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论
一 在理论和历史的交集之处
二 研究视野中的学术史回顾
三 本书研究的内容和新观点
第一章 民国议会制的渊源
第一节 晚清国人对议会制的认识
一 “知彼”从鸦片战争开始
二 西学东渐中的效行之声
三 争议民主和议会制
第二节 清末民初议会制的孕育形成
一 立宪潮中议政机关的设立及其制度遗产
二 辛亥革命中议会制的发轫
第二章 民国前期的政局与议会制的沉浮演变
第一节 民初南、北参议院
一 南京参议院的成立及重组
二 参议院在北京
第二节 骇浪行舟的国会时期
一 国会第一期常会及其困厄
二 国会第二期常会及其变局
三 播迁广州后的护法国会
四 第二届国会(新国会)及“民十” 当选“议员”
五 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及国会的终止
第三章 议员的产生
第一节 从委派到选举
一 委派的由来与“南京参议院风波”
二 议员选举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其议决
三 国会议员选举的主要规定
第二节 第一届国会议员的选举
一 选举组织和选务工作
二 选举人资格的调查和民众的参与态度
三 国会参、众议员的选举
四 选举中的政党竞争
五 选举中的违法舞弊及其纠正
六 国会参院第一班议员改选
第三节 第二届国会议员的选举
一 第二届国会组织、选举法的新规定
二 第二届国会选举的选民人数及其评析
三 第二届国会议员选举的心态与行为
第四章 议会的权力及其行使
第一节 总统选举权和内阁同意权
一 议会的总统选举权
二 议会的国务员任命同意权
第二节 议会的立法权和财政权
一 议会的立法权
二 议会的财政权
第三节 质问、弹劾、查办、受理请愿等权力
一 议会的质询权
二 弹劾权和建议查办权
三 议会的受理请愿权、建议权等权职的运用
第五章 议会制宪
第一节 议会的宪法创制权力
一 临时约法的创制权和创制者及其议决
二 “天坛宪草”的创制和议定
第二节 民国第一部宪法的议定
一 宪草的审议及二读与党派之争
二 宪法的继议和最终完成
第六章 议员职责劳酬和议会组织活动
第一节 议员的职责劳酬
一 议员的职务性质与身份所在
二 议员群体的基本素质
三 议员的工作量
四 议员的酬薪
第二节 议会的内部组织与活动规范
一 议会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二 议会活动的有关规范和操作
结论
一 民国议会制的历史回声
二 议会制毁弃的原因和教训
附 本书的资料及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1年秋天,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也是我大学毕业后第19个年头——人生应该收获的时候,我却回到了南京大学母校读博士。“读博”,当时对于我来说,并非那些前程锦绣宏图正展的人士前进中又一次加油,而是欲摆脱彼时日渐发腻的境况而做的一次突围。于是,有了在不惑之年的博士学习生涯,也就有了呈现给(可能是很有限的)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三年半的南京大学历史系“回炉”过程中,我从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的门外汉变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研究队伍中的一名新兵。说来惭愧,虽然我是1982年南大历史系的本科毕业生,其实四年的大学学习,沉浸在当时所谓“天之骄子”的良好感觉之中,并没有掌握多少真知实学。这与理工农医的学生四五年下来大致可以掌握一门谋生也好、贡献也行的专业本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当我重新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在南大校园中,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年龄相近者已成学界中坚,年轻人则意气风发青春飞扬,高兴、忧伤、鞭策、自叹……百般感慨和滋味都一一涌上心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然而,“结网”对于久违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我谈何容易!就在我迷茫之际,得到了恩师张宪文教授拨云见日般的帮助和指导。张老师那年已经年近古稀,我是张老师门下最后一届博士研究生。在我凭兴趣选择了中华民国前期的议会问题作为研究方向时,原本以为找到了“冷门”,可以独辟蹊径寻宝探奇。讵料,刚找资料就发现在这个领域已经挂满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一批批专家学者早已经在此辛勤耕耘。看来,学术研究的选题也像市场搞经济一样,要想发现新的“商机”着实不易。幸而我有张老师的引航掌舵,于是,在老师的指点下,选择了民国前期议会制度的构建及其运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才从“闻道有先后”,进入了“术业有专攻”。按照我最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设想,一气想研究到1948年的“国大”议会制度,但张老师决定将研究的时限定为民初到北洋后期。后来,我研究的经历证明,这一正确而及时的决定防止了一次吃力不讨好的流产研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对民国议会制度的研究时间和范围限定在对民国前期(1911—1924年)议会存续期间。
文摘第一章 民国议会制的渊源
我国自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哲学理念和精神要义是君主专制,天下为私,上智下愚,风从草偃。国家的典章制度的宗旨在于防弊杜乱,控制臣民,维护社会的既存秩序。明清以降,随着宰相制度的委弃,君主专制程度走向极致。至清代,大臣对皇帝自称为“奴才”,庶民读律视同犯罪,生员对“军民利病有一言建白”便是“违例”,要革职治罪。然而,1840年以后,清朝政府“一败于英,再败于英法,三败于法,四败于日本”。国人在奋起挽救民族国家的危亡当中,咸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不仅公卿大臣,即一般士民都可了解接触西方国家的器物、政事和制度。在西学东渐、中西思想文化的交相激荡下,平权自主、言论自由、参政议政的意识渐渐形成。就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议会制而言,起而介绍,继而推崇,再而仿效,演成清末波涛汹涌的立宪运动,建立了省和中央的两级议政机关,成为民国的议会制度的先导。武昌起义后建立的各省都督府联合代表会,在革命中转变为民国参议院,民国议会制度由此产生。
第一节 晚清国人对议会制的认识
一“知彼”从鸦片战争开始
19世纪前期是欧洲列强携其制度、产业、资本和科技的优势对外不断扩张的时期,也是清帝国由盛转衰,日趋守成的时期。由于对外部“化外”世界的了解无关紧要,近代以来欧美大陆的持续而深广的变化发展几乎没有引起过清王朝的任何注意。但是,在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在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都处于优势的清朝军队在战争中对阵“船坚炮利”的英军大多败北,因而激起了朝廷打探“夷情”的愿望。1842年5月,鸦片战争正酣时,道光皇帝在四月初六(5月15日)的一份谕旨中,要求台湾总兵达阿洪从抓获的“逆夷”俘虏中搞清并回奏:“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属者,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除璞鼎查系该国王所授,此外各伪职是否授自国王,抑即由带兵之人派调?”
虽然在1893年春夏(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曾经访华,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注重的是对“化外之人”展示中华文明和皇家威仪,怀柔驯化而不是了解交往“远人”。因而,才有在战事正烈时,临时抱佛脚般的急切对敌手“地方周围几许”的打探。与之相对,英国人不仅在五十年前访华时对所见到的中国山川河道、关渡形胜、军队状况做了详细的记录和绘图,而且在1815-1823年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