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传(名人名传系列)

分類: 图书,传记,科学家,天文地球学,
品牌: 胡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6033917/9787506033916
·条形码:97875060339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人名传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此次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丁文江传》由胡适先生所著。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为特色,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作者简介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幼年在家塾念书,一九○六年入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一九一○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一九一七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任驻美国大使,一九四六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九五八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开风气的贡献,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之一。
目录
引言
一 家世和幼年生活
二 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
三 他在日本一年多——计划往英国留学
四 海上的救星
五 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1911)
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
七 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北大地质系
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太行山与山西铁矿——云南与四川
九 丁在君与徐霞客
十 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
十二 “玄学与科学”的论争(1923)——附论他的宗教信仰
十三 “大上海”的计划与实施(1926)
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
——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
——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
——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
十五 独立评论(1932-1935)
十六 苏俄的旅行(1933)——最后三年的政论
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
附录一 丁文江遗嘱
附录二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傅斯年)
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傅斯年)
评介《丁文江的传记》(李敖)
附录三 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张其昀)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他的游记的一部分——不太专门的一部分——见于他的《漫游散记》第六、七、八章(《独立》第十三,十四,十六期)。他这一次调查旅行的记录有三个最重要之点:第一是他指出“太行山”一个名词应该有新的地理学上的定义:那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那才是真正的太行山。从阜平起,山脉转向东北,绕到北平的北面,再向东连到山海关,这一段地质的构造极其复杂。与太行山本身不同,应该叫做燕山。他附带的指出。太行山的“八陉”,根本没有道理。其中军都陉(即居庸关)、飞狐陉、蒲阴陉(即紫荆关),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山;而穿过太行山的路没有一条比得上井陉的重要。
第二点是他指出,中国传统地理学把山脉当做大水的分水岭,是与事实不符的。例如唐河、滹沱河、漳河,“都从山西穿过太行,流到河北”。又如棉水、沾水,也都穿过太行。在君说:“可见得这些水道都与现在的地形有点冲突。研究这种水道的成因,是地文学上极有趣味的问题。”
第三点是,他的调查报告是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详细的证实山西的“平定、昔阳的铁矿不容易用新法开采,所以没有多大的价值”。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男爵(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太平天国乱后来游历中国,回去后发表了三大册的报告。其中说到“山西真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时世界的销路来算,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在君自己说他民国二年到山西调查铁矿。“抱了极大的希望,……以为这一定是亚洲的罗伦(法国最大的铁矿)”。等到他到了阳泉,“在正太铁路以北,天天同梭尔格钻那些土法开采的铁矿洞子,没有看见有0.6公尺以上的矿床,……矿床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并不成为有规则的层次。我渐渐的悲观起来”。等到他调查了阳泉以南的地质。“才晓得在阳泉所见的已经是平定、昔阳铁矿最好的一部分。越向南,铁矿越少,越不规则。……我才觉悟平定一带的铁矿在新式的矿冶业上不能占任何的位置”。
后记1936年1月,丁文江先生逝世。蔡元培对丁文江的既精于科学又长于办事极为赞赏,称其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胡适则赞其为“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而傅斯年则认为,丁文江的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希望胡适之先生将来为他作一部传记。他若不作,我就要有点自告奋勇的意思”。不幸的是,傅斯年于1950年12月因脑溢血“先走”,未能实现自己的诺言。胡适遂成为唯一践诺长者。
1956年1月5日丁文江逝世20周年纪念目,台湾“中央研究院”拟出纪念刊。胡适在美国始撰本书,起于1955年秋,迄于1956年3月12日,终成此本超过10万言“长篇传记”,定名为《丁文江的传记》,11月刊于《“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刊》上,了却早年心愿……
此次出版的《丁文江传》,则参照了该版本。全文12万字,乃胡适所写的最长一部传记。陆发春在《胡适与丁文江》中称,该传记“以充分保有原料为特色,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胡适乃中国现代传记最重要的倡导者,他“对传记的概念并非如梁氏(梁启超)来自实际写作的经验,而系基于对西方文学之认识而自理论上加以考虑”(美国学者霍理斋语)。本书为胡适传记文学理论——传记应揭示传主“人格进退之次第,及进退之动力”——之重要实践,完成了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转型,虽完成于1956年,亦酌情收录。
本书还附录了《丁文江遗嘱》,傅斯年的《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和李敖的《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