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
分類: 图书,动漫与绘本,插画/插图本,
品牌: 沈从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1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0218003
·条形码:9787540218003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文学文库,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边城(插图本)》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精益求精,和其小说名作《边城》、《萧萧》、《三三》并行,可说是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边城(插图本)》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沈从文先生的表外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说起过,沈从文仅有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沈从文先生的身上,仅有四分之一的苗族血统!而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宗法观念,儿子一般是从属于父系血统的,玉宇澄清万里埃,沈从文先生理应是汉族而非苗族!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媒体推荐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沈从文
编辑推荐《边城(插图本)》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最新导读插图本小学初中部分。 《边城(插图本)》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精品小说和散文13篇。其中,《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里面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目录
序
小说
边城
萧萧
散文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箱子岩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凤凰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一个老战兵
学历史的地方
……[看更多目录]
序言沈从文(1902—1988),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出生于行伍世家,祖父累官至贵州总督。十四岁时即投身军旅,随土军浪迹湘、川、鄂、黔一带,二十三岁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只身来到北京,投学未成转而写作,一九二四年底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二六年出版第一部散文作品集《鸭子》。一九二八年底,与胡也频、丁玲等创办《人间》、《红黑》杂志,因资金不足,数期之后草草停刊。一九二九年后改执教鞭,先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抗战爆发后辗转而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一九四九年后,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文物研究,基本放弃文学创作。
大致说来,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活动起于一九二六年,止于一九四九年,期间共出版作品集八十余种,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短篇小说《萧萧》、《三三》、《丈夫》,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而其自传体散文集《从文自传》更在出版之初,即被周作人于一九三五年列为“我最爱读的三本书”第一本(《论语》杂志评选)。大约从一九八三年起,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注目中国作家,在议及的几名中国作家中,沈从文被认为“实力最雄厚”。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施蛰存曾说他存在“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湘西地属楚文化区,中原文化鞭长难及,又兼此处山水人情瑰丽浪漫;在沅水一带土著军队中闯荡的五年时光让沈从文饱受湘西风土人情、世相百态的影响和滋养,这些都是一个成熟作家必不可少的素材。沈从文曾说他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则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美好回忆之中。此言非虚,正是因为对故土的热爱,沈从文才能用自己的一支如椽巨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湘西风土画,让无法身临其境的读者不免感慨系之、心向往之。
小说《边城》无疑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写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国”的气象。当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湘行散记》和《湘西》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两个散文系列,在对读者喃喃诉说式的叙述风格中,从“淡淡的孤独悲哀”中,都渗透了沈从文对湘西故乡人的深深悲悯。由这种浓郁得化解不开的感情所挽系,沈从文的作品显出其他散文家少有的大气、磅礴。
本书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精益求精,和其小说名作《边城》、《萧萧》、《三三》并行,可说是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
文摘插图:
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