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人权论战:罗隆基人权理论构建(人权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品牌: 刘志强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9707544/9787509707548
·条形码:978750970754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权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人权论战:罗隆基人权理论构建》利用大量的史料,对罗隆基人权理论作出了客观的考察与批评。作者认为,罗隆基系统构建的人权理论,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丰碑。罗隆基的人权理论既是他一生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基础。罗隆基以“人权论战”起家,强烈抨击国民党“党治”下的中国没有人权,幻想对其加以改造,走上宪政国家道路,为此提出“第三条路线”等政治主张。罗隆基书生论政成功,书生从政失败。实践的失败并不表明其理论就毫无道理。考察罗隆基人权理论,不能仅从道德标准来判断政治上的是非,尽管他的人权理论抑或可商,但其精华实质仍对现代中国具有启迪作用。在中国人权史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人权论战”是中国现代史第一次严格意义的“人权运动”。在“人权论战”中,罗隆基作为“人权派”的重要成员,是名副其实的主将。他在“人权论战”中所阐发的人权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针对性,而且带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作者简介刘志强,江西安福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广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师所律师。研究方向为人权法学、人权宪政史。
编辑推荐《中国现代人权论战:罗隆基人权理论构建》为人权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概念界定、学术史与方法
一 人权问题的学术界定
二 选题的意义
三 学术史的评估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权论战前后
一 人权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流变
二 人权论战的背景
三 人权论战的起因
四 人权论战的载体和组织
五 人权论战中拉斯基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人权论战中罗隆基的角色
一 罗隆基的地位和作用
二 罗降基的论辩与影响
第四章 人权论战中罗隆的理论
一 人权理论总论
二 人权理论与约法
三 人权理论与民主政治
四 人权理论与思想言论自由
第五章 罗隆基人权理论的渊源
一 罗隆基清华时期自由、民主观念的培养
二 罗隆基留学期间国家主义的提倡
第六章 人权论战之后罗隆基的实践
一 “笫三条路线”的理论来源
二 “第三条路线”与“第三条道路”的异同
三 罗隆基“第三条路线”个案的实践
四 罗隆基人权理论实践的失败
第七章 罗隆基人权理论之批评
一 罗隆基人权理论的历史限度
二 罗隆基人权理论的实践考量
附录一 政政时期约法
附录二 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
附录三 主要参征书目、文献和论文举要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1世纪是人权受到空前尊重的世纪。人活到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自己活得好,都有自己的种种需求,都期盼过着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在人类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人的各种利益,就具体表现为人权。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社会上的各种主义、政策、法律与制度,都是为人而存在,是为人服务的。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人权受到空前的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乃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问题上,曾走过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与旧中国相比,我们曾经取得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物质与文化基本需求以及实现社会平等诸多方面的骄人成就,但也经历过种种曲折,甚至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人权遭受肆意践踏的痛苦。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主流舆论仍将人权看做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口号”。这种情况直到1991年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终于被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我们作为60年来中国人权事业曲折历程的见证人和30年来飞速进步的人权保障工作的参与者,对此感到无比欣慰。
文摘插图:
梁实秋反复论证,层层陈述思想统一的危害,指出由于思想只对理智和真理负责,因而决定了思想是不能统一的,而思想自由对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又证明思想是不必统一的。对于不能统一,也不必统一的思想强求统一,势必使政府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是从教育机关人手,实施强行灌输,把大多数的人渐渐熏陶成机械式的没有单独思想的庸众,“这样的人容易指挥,适宜于做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但是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决不能做共和国的公民。”这种武断的教育,只是一种愚民政策,却不能统一思想。其次是从宣传方法着手,以空洞的名词不断地映现在民众眼前,使民众感受一种催眠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支配舆论的势力。这种方法,只能造成群众的“盲从”,却不能造成思想统一的效果。最后一种方法是利用政治的或经济的力量来排除异己,使思想不同的人不能得到相当职业,使其非在思想上投降便不能维持生活,迫于生计,只能在外表上做出思想统一的样子。这些方法虽能勉强维持暂时的虚假的一致的表象,却不能造成真正的思想统一,压制久了,还“不免发生许多极端的激烈的反动的势力,足以酿成社会上的大混乱”。②因此,思想统一运动对社会不仅无益,反而贻害无穷。
梁实秋、罗隆基都认为,思想既不能做到统一,就应该允许人们有表现思想的自由,政府就应对言论出版自由予以充分的保障。为此,罗隆基强调民治既然是一种“人人有份的政治”,就应允许人民对国家、政治问题有充分而自由的讨论,以三民主义来统一思想的党化教育,虽然公开演讲的是三民主义,暗中宣传的却是共产主义,“实际所摧残的是三民共产以外,学术上一切的真理”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