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研究(台海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方言,
品牌: 李如龙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5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1058259
·条形码:978721105825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台海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8至19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客家方言研究》是以两岸学者为主共同研究客家方言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作为“台海研究丛书”之一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研究客家方言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记录。 全书收录此次会议论文39篇。包括文白声调与客家话源于南方的论证、台湾客家话的特性、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闽关系等等。
台湾海峡两岸的福建、台湾以及相邻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活跃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区域。
这种区域特征,孕育了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经济社会人文特征,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祖先的传统是值得骄傲和自信的,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割裂不断的。
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学术探寻,为我们的家园寻求更多的文化认同感。
作者简介陈支平,台湾海峡两岸的福建、台湾以及相邻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地下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活跃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区域。这种区域特征,孕育了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经济社会人文特征,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祖先的传统是值得骄傲和自信的,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割裂不断的。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学术探寻,为我们的家园寻求更多的文化认同感。
李如龙,男,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现任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为国内17家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1997年起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出版个人专著11部,合著24种,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社科威采奖多项。
邓晓华,男,1957年2月出生,福建连城人。现为厦门大学教授,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专业博土生导师。曾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学术领域:语言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方言学、比较语言学、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主学术著作:《人类文化语言纱窗》、《客家方言》(与罗美珍教授合作)、《中国的语言及其分类》(与王士元院士合作)。曾先后主持过“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与形成”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中,“中国数字科技馆——客家?土楼”项目获联合国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编辑推荐《客家方言研究》是台海研究丛书之一,由李如龙和邓晓华共同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关于客家方言研究的若干问题(代前言)
文白声调与客家话源于南方的论证
台湾客家话的特性
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闽关系
浅议客家话与吴语关系
影响客语语言态度的因素探讨
新竹关西客家话混同关系之初探
客赣方言蟹摄开口一等韵的历史层次
从方言比较看客家话匣母字的历史层次
客家话古晓匣母音变现象考察
粤北客家方言语音概貌
广东电白观珠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客家话声调的移转现象
玉林平话替换容县客语精、清、心声母背后所反映的链式音变
龙川客家话语音的内部差异
粤西客粤语音韵特点比较——兼论梅县话的粤化问题
台湾四县、海陆客家话音韵比较
湖南省炎陵县水口镇客家方言同音字汇
洛带客家话同音字汇
客赣方言中的楚语词
梅县客方言中的一般动作类古语词
闽中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词
增城程乡话与粤语增城话常用词语比较分析
新一代客家话——北马客家方言词汇区域特色之探讨
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n5(再)字考释
《客家话词典》的本字问题
从同一发声部位声母转移的特性钩沉客话本字
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话动词的体
长汀客话几种有点特色的语法现象
连平话描绘性生动词语构成方式探究
台湾四县客语“死”语法化现象探讨
永定客家方言“得”字能性述补结构
客家方言的几个方位词
麻布岗客家方言名词词缀浅探
龙川话的反复问句
客语“时态语”的语意与语境
客家人及客家话源流研究近二十年来的进展
第六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闭幕辞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台湾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隔海相望,历来被认为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数省之藩篱”。海峡两岸同根共祖,在文化、经济上存在着彼此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上东南沿海省份先民渡海人台,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既移植了中华文化,又培育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因此,台海区域文化,毫无疑问自然是源远流长之中华炎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中精义,早为世人所广知共识。水源木本,又岂会因一道浅海而生分隔离!
有鉴于此,厦门大学的学者们发起组织编写一套“台海研究丛书”,力求整合文史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系统地研究闽台两岸及相邻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的历史文化,总结台海区域文化的精华底蕴,阐述此一区位文化的各种内在联系,并进而探求其未来走向及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多彩、全面系统的台海历史文化知识。
文摘插图:
罗香林把客家与相邻民系作比较,认为自中原汉民大量南迁,压迫南方诸省原住部族,至是或保栖于山,或频居大海,退无可退,南来的汉人不能不和他们交涉,交涉日多,影响日深,如越海系、浙系、湘赣系、南海系、闽海系“即沿海的福佬系”,均产生有这样的混化现象。而唯独客家系,“以其在当时所处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溶化势力,即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绕他们,使他们保持了传统的语言和习俗。而与其四周的民系相较,则一者已为各别的混化,一者仍为纯粹自体,对照起来,便觉得二者有点不同”。换言之,客家人的血统比起四周其他汉族民系来,显得纯粹自体。客家族谱是探究客家人源流的最基本资料,罗香林研究的依据即客家族谱。
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来说,奉行的仍然是传统的历史主义演化论理论:认为客闽族的方言文化特质及其地域性变异是北方汉人南迁的结果,其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性方言变体可以从汉人人闽的时代层次不同来解释,或者是由于客闽族群母文化本身的祖居地域来源不同。这种理论观念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最具权威的是李方桂的上古音体系。李方桂试图用这套体系来解释古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异。许多学者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来解释客闽族特别的方言文化特点。
后记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8至19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国际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内地、台湾、香港等地区及马来西亚等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0多篇。本书收录此次会议论文39篇。
此次会议举行了三场大会报告和一次分组讨论,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就客方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展开了交流,对客方言的历史层次、客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等课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讨会学术氛围热烈,既交流了近年来客方言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规划,有利于扩大学术视野,推进客方言的深入研究。
客家方言是台湾的第二大方言,一直以来,台湾学者都十分关注客家方言的研究。每次举行客家方言研讨会,都有台湾学者前来参加,参加这次会议的台湾学者共有14人,是历次会议中最多的。可以说,这次会议正是台湾海峡两岸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客家方言的一次盛会。承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热情支持,以两岸学者为主共同研究客家方言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客家方言研究》作为“台海研究丛书”之一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实在是两岸学者合作研究客家方言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