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分類: 图书,教育,世界各国教育事业,
品牌: 陈之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687435/9787500687436
·条形码:978750068743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内容为: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涵概的内容,以7至16岁间的芬兰基础教育为主。毕竟,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社会观念的建立,来自人们小时候习惯与思维的养成、塑造。基础教育绝对是个关键。
作者简介陈之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目前旅居芬兰,个人博客《北国风情》,述说芬兰、欧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设计、艺术、建筑、音乐、教育、旅游等感受与体验,获2007年全球华文博客大奖“生命记录”首奖。她的两个女儿在芬兰受数数载,配收是她对芬兰教育全面了解后的纵深解读。
媒体推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芬兰前总理阿赫
编辑推荐《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介绍了:第一本最完整的芬兰教育剖析,一位最懂芬兰教育的妈妈写给中国父母的书。
芬兰教育为什么能领跑全世界,这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想知道的秘密。
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
芬兰教育带给我们的,将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动与认同。
目录
Chapter 1 初到芬兰的新生活
芬兰?Oh,my God!
戍守边陲
初到芬兰
“安居”难不难?
安家是大事
全身武装,玩雪去
芬兰学校没有制服
女儿转入芬兰学校
转学,小小年纪的挑战
Chapter 2 芬兰教育的特点
芬兰教育:见树又见林
芬兰教育:先见林,再见树
重视教育,百年如一日
扎实教改,成就今天的芬兰教育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芬兰教育最可贵之处,
工作时数少,上课时数也少
芬兰式的自我管理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师,芬兰高中生的首选职业
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混龄教学在芬兰,
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芬兰为什么要讲“不让一人落后”
零年级,不需要“赢在起跑点”
Chapter 3 芬兰的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的开端
尊重多元的开始
开阔与内外兼具的视野
精彩平衡的人生路
真枪实弹的生活教育
下课之后
英文是怎么教的
多语言的芬兰人
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
教育,为了吸引人才回流与国际人力
阅读是终生资产
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阅读环境的引导
图书馆,芬兰的人文地标
深入各地的流动图书馆
与芬兰教科书的渊源
好作品,才有出头天
用心的出版商与编著者
芬兰真像是面镜子
基础教育之后:高中与职校
Chapter 4 走访各地的感动
计程车接送上下学
乡镇学校的孩子,英语真不错
位学生的迷你小学
获现代建筑奖的学校
钢骨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淑女左手臂上的小镇
极圈镇上的中小学、
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水质
巢维山旁的基提莱镇
北极圈里的台湾情
一代更比一代好
竞争力,来自何方
拉普兰首府的惊喜
特殊教育的深层感动
为弱势量身定做的教育
俄国边界的芬兰城镇
移民孩子的教育
俄罗斯与芬兰的历史课
你说,芬兰教育为什么成功?
为了教育,回到芬兰
美丽的雪城
Chapter 5 教育的未来
自重自爱的芬兰人
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
教育系学生的全新评选法
要平等还是“精英”
教育,芬兰的新品牌
教育,让全世界来取经
来芬兰念书,好吗
适合做执行长的民族
芬兰,你的前途似锦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芬兰,对我而言,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她开启了我内心世界中,一扇又一扇的生命窗口,让我学会了对自我探索的坚持、反刍,让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更让我真正去翻开一页一页不同的社会、人文、教育、艺术、创作价值观,以及生命历程里的得与失。
十五年前,我和新婚不久的先生,到了非洲西部大国的一座超迷你小城,自此之后的十余年跨国搬迁,就像是忘了踩紧煞车的北极哈士奇犬雪橇,被一群活蹦乱跳的极地犬,拉着不停向前奔驰,拖往不同的文化与国度。我的视野、心灵触角与思维层面,也在不同的人文、国度、社会游移之中,渐次开阔。
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是我身怀六甲之际,飘洋过海,绕了地球一大圈之后生下来的。这些年来,女儿一路跟我们从非洲到美国夏威夷,再回到台湾,之后再到北欧;从美国的托儿所、台湾的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芬兰的英式国际幼儿园、美式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再到现在她们两个一起经历了近四年的芬兰教育。
因为两个孩子与搬迁生活,我在因缘际会下开启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与心灵视野。
住在芬兰六年期间,我不断地四处走访、对谈,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全球推崇的巨人身影,但却发现芬兰不过是众多平凡的民族之一,她的子民和你我一样,都会出现大小不同的错误。但她们却能平平实实地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正,再想尽办法稳稳地走好下一步。
文摘Chapter 1 初到芬兰的新生活
芬兰?Oh,my God!
2002年秋日午后,家里书桌散着儿童英语教案和一叠翻译稿,电话突然响起,话筒那一端是先生的特急报。
“老婆,我们要调动了!”
我深呼一口气惊讶地问:“啊,真的吗?那,那,去哪儿?”
“嗯,是去芬兰……”老公吞吞吐吐的。
“芬兰?”我头脑顿时空白,心底高喊:“Oh,my God!”
手里翻起我的世界地图,仔细看着芬兰在欧洲的地理位置和接壤国家。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回如此专注凝视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和周边区块,一时间,我的世界中心移了位。我,有点怅然若失。
“那你怎么说?”还是问了老公。
“我当然说可以啊,不然,我还能说什么?”
刹那间想起,立刻从电话本中找出曾经住过芬兰的朋友。
“颖啊,我们要去芬兰耶!这芬兰,怎么样呢?” .
颖说:“很好啊,芬兰很好。”这时听到耀插话:“真的不错!”这夫妻俩轮番开讲。
我问:“可是,很多人都说芬兰不怎样……”
“谁说不怎样的?要不然,我哪会平平安安待上六年?”
我有点心虚地回复:“当然好。可是,听说天寒地冻的。”
电话那一头传来笑声,颖和耀开始谈起他们的芬兰生活经和抗寒耐冻的心理建设。
在亚热带长大的我,又曾经住过非洲、夏威夷这些热带地方多年,一听到那个“苦寒”之地,虽没有即刻冻得皮皮锉,却总还是要为自己和家人打打气。
拨个电话回娘家……
“爸、妈,我们调去芬兰。嗯,就是北欧,只是她的各方面条件,论纬度、论在别人心中的印象、论许多现实工作环境和待遇等等,大概都比不上瑞典!”
“哪里都好,只要孩子有学校可以衔接,教育能不落后就行了。”爸妈发自内心地说道。
的确,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最卑微的愿望,就是期盼同事、好友的家庭,都能在孩子学龄期间,调动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环境时,除了工作、生活能适应外,还有合适的学校让孩子们顺利衔接课业。这个在他人看来事不关己,或微不足道的心愿,反而是我们许多家庭准备迎向搬迁挑战时,最需要天天祈祷、烦心忧愁的天大事。毕竟,任何一次举家迁动,看似船过水无痕,却深远地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与成长。
一向开明的公公,并没有对我们即将远赴天涯海角与冰雪之国而忧虑,反而开心地说:“很好,芬兰是音乐家西贝流士的故乡。”
西贝流士?公公毕生研究西洋音乐欣赏、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他在第一时间点醒了我,古典音乐三位民族乐派大师之一西贝流士(JeanSibelius),
……[看更多书摘]
后记这本书一路写来的挑战,就是我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该怎么写?脑子里塞满了六年来的生活、女儿在芬兰的学习、和芬兰数百位教育等人士的对话、超过50所学校与机构的参访,以及国际教育人士群聚研讨的见闻。
我深怕有遗漏,而且总是经常出现新的想法与角度,一直苦思着……
我知道,在人生不同阶段写这本书,文字、笔触和内容,必然不同。就如同国际研讨会中,任何一位芬兰专家来谈教育,都会有不同的着力点、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值。同一主题,遇上不同时间点、不同阐述者,诠释就会不同。
但我也一直觉得,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对整体社会人文环境都要有所认识。毕竟,所有知识与学问之间是相通的,而教育议题,牵涉的却绝对是社会各个层面。唯有社会上普遍建立起来的观念与想法,才是驱动任何改革的动力。
当我听到亚洲许多国家的学者说,不可能、不适合,我们国情不同之时,我会试着跟他们说,有可能、会适合,因为这个教育体制,很人性、很务本;当然他们仍然会一脸狐疑地追着我问,为什么芬兰的教师,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
想不到,我在国际会场中,也能以当地人与外来人的双重身份,成为帮忙去诠释“外人”难以理解的芬兰现象的“代言人”。
我想,这本书,就是我试着为芬兰基础教育所作的第一个诠释。不过,它终必要先告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