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教学,汉语读物,古代汉语读物,
品牌: 望于江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687427/9787500687429
·条形码:978750068742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4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读《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您可以:学知识,一千个字里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人格修养无所不包!长见识,了解那些从来没人讲解过的被割断不再传承的历史经典!懂常识,古人用什么洗头!永远不赦的是哪“十恶”?三姑六婆都是谁?看历史,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孔子也休过妻?孝子有哪些标准?聊趣事,歇后语一条一条,各地方言一套一套,要的就是这亦庄亦谐。
作者简介望于江湖,长年忙碌,恰如风吹飘絮;累月奔波,好似无根池莲。工作艰辛,喜恶全凭感悟;琐事枯燥,苦乐皆由自心。世事难科,心有千丈之余;日夜操劳,力无触手之及。走遍坎埘,前路仍是崎岖;咬紧牙关,不知止于何处。避曲就直,真足真非安在?日东影西,入间北看成南。心容万物,淡日微云入梦;万物归心,空山流水成悠。
媒体推荐我们追看楼主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补回我们在童年教育中错失的最宝贵的东西。
——月黑风高鱼在飞
江湖兄弟这一好文,以千字文为线索,将许多传统文化穿插起来,语气轻松活泼,符合现代潮流,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真乃50年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力作也!一旦付梓刊印,定然洛阳纸贵!
——RELOCATION
要的就是思想、有主见、有分析,有一个字一个字刨根问底精神的趣解。
要的就是旁征的博引、口若悬河、普及文化,全是真凭实据的趣解。
要的就是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联起来的趣解。
——一生织水
编辑推荐《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特点为: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第一课。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变废为宝 自我改造
第三十七、三十八句
盖比身发 回大五常
第三十九、四十句
茶惟鞠养 岂敢毁伤
第四十一句
女慕贞洁
第四十二句
男效才良
第四十三句
知过必改
第四十四句
得能莫忘
第四十五、四十六句
罔谈彼短 靡恃已长
第四十七句
信使可复
第四十八句
器歉难量
第四十九句
墨悲丝染
第五十句
诗赞羔羊
第五十一句
景贤维贤
第五十二句
克念作圣
第五十三句
德建名立
第五十四句
形端表飞
第五十五句
空谷传声
第五十六句
虚堂习听
第五十七句、五十八句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第五十九、六十句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搞好关系 有所作为
附录1 一千个字到底有没有重复
附录2 曾经经典为何变得陌生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大概两年前,我为了响应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号召“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开始没事儿找事儿,解读《千字文》,在天涯社区连载了一篇《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的帖子。这本《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便是在这个帖子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承接上一本《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的内容,是趣解《千字文》的第三、四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在此将前面的内容及出版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以便读者对得上茬、找得到辙。
我在对《千字文》这一经典古文著作的解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本着“东扯葫芦西扯叶、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原则,以正史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不拘泥于形式,或苦心考据,或演绎戏说,或蜻蜓点水,或刨根问题,以趣味性、知识性为特色,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乐趣。
在撰写前一本书的序言时,我原本要对《千字文》的功用、成文原因、传播情况、是否有重字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但由于出版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未能如愿,遗漏部分在本书中得以恢复。前一本书主要收录了趣解《千字文》的前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地球还能转多久”为主题,从“天地玄黄”到“鳞潜羽翔”。
文摘第一部分变废为宝自我改造
盖,本义是指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这里做发语词,也有人称之为“提起连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用法我们在中学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一句时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普通话不这么用了,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作为发语词使用。
此,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一个人,意思是脚踩在别人身上,为“跳”的本字,原表示“踩、踏”,后来用做指示代词,指“这、这个”——哪个?就是脚底下踩的“这个”。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肉身躯壳是由“四大”组成,人的思想道德要以“五常”为规范。
四大皆空
《千字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基本没有佛家的东西,但这里出现了个“四大”,明显是从佛家那里搬来的嘛!
“四大”的概念虽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的,但并不是佛教首创。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气”五大元素构成的,这和我国古代认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构成的“五行之说”相类似。大约一个世纪后,佛教兴起,借用了卡皮拉的这个说法,但也不好意思照抄照搬,就把“气”舍弃了,把“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
其实,正常情况下,《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应该写“五大”而不是“四大”,因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远不如我们老祖宗原创的“五行”容易理解和深入人心。那么老周为什么不写“五大”呢?
原因很简单:条件所限。皇帝要求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这里把“五”用上了,那紧接着的“五常”怎么办?不能减少“一常”变成“四常”吧?而把“五大”写成“四大”,既避免了重复,还能顺便卖个乖、讨个巧:皇帝萧衍不是醉心于佛教吗?我老周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对佛教也不是一窍不通,你看,佛教的“四大”我都知道!
佛教的“四大”理论传人中国后,也被中医医籍所引用,比如和周兴嗣同时代的隐士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这是对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修订增补而成的医书。肘后备急,意思就是说放在旁边,急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佛教和儒学也很精通。在该书序言中,他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意思是说“四大”不调会引起404种病,那么“一大”不调便引起101种
……[看更多书摘]
后记曾经经典为何变得陌生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启蒙读物曾多次发生变化,体现了各历史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领会领导意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自汉代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里,使用时间最长的启蒙读物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急就章》,从汉代至唐初,使用了六七百年时间,另一篇就是《千字文》,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取代了《急就章》的位置,一直到民国时期,大约用了1300年。
从隋唐时期开始,《千字文》因其华丽清靡、优美顺畅的文字和紧扣儒家道德伦理劝诫的主题,成为此后历朝历代自皇帝至平民的枕边必读书,也理所当然地风靡天下,但归根到底,《千字文》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深受统治阶级高层的喜爱,还是孟夫子那句话:“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直到民国年间,《千字文》才逐渐退出了启蒙读物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