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任趼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61514X/9787508615141
·条形码:978750861514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是一部感情真挚、乐观向上的文学随笔,行文流畅,文风朴实。作者从个人经历、教育、经济、政治、旅游和生活等层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字里行间,散发着人生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任趼,女,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湖南一个小山村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受那个特有时代的影响,曾经向往成为一名作家,但由于成年后专业选择的原因,辍笔多年,偶尔拾笔,均受制于时间和精力,不了了之。
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湖南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北京金融单位工作,从此与各类财务数据打交道近三十年。
2007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因素令任趼重新提笔,试图借助文字的力量来抒发对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伟大时代的讴歌之心、颂扬之念、感激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趼已开始在一条崭新的道路上起步,并且将脚踏实地前行。
媒体推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于丹心得》
读任趼女士的这些文字,内心伴随着豁达、明澄之感。这里没有造作、没有浮华,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被发现、被创造着的生活。在任女士的行文中,读者会看到时代的变迁、大众观念的变化、个人角色的转换,看到亮丽的青春、内敛的激情、从容和沉稳……有怀旧,但并不伤感,甚至勾起人对过去生活的温暖回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一些朴素的篇章中,处处可见昂扬向上的生活智慧。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编辑推荐《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讲述了:你还在做着写作的梦吗?自去年怀着圆梦的想法握起这支钢笔,开启被岁月尘封已久的思绪,抒发自己时而汹涌时而悠悠时而翩翩时而静谧的情怀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
回望,心中竟有许多怀念与感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多彩,原来世态可以这样多姿,原来万物可以这样鲜活!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是的,不论我们为了什么出发,也不论我们走了多远,更不论我们是行走在大地还是行走在天空,我们终将到达,所达之处必是人间好时节!
目录
序
小引
第一部分
悠悠岁月读父母
有幸遇见这样的公婆
恰同学少年
吾家有女
送女儿留学
给女儿的信
小叔省亲
第二部分
登蟠龙山长城
摘樱桃
访九门口
美丽的高原——塞罕坝
看红叶
烟花三月到杭州
彩云之南
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第三部分
看韩剧
生日
节日
生命在于干活
瞧,这帮书生
行在路上,收获感动
第四部分
谈“热”
耶鲁印象
费城经济之旅
生活感悟与工作启迪
我们共同纾难
磨合
感受经济周期
第五部分
粉丝
80后
新孟母三迁
手机短信
以责为报
让心欢跳起来
女人不是老虎
暧昧
地球生气了
第六部分
说“诗”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诗三首)
人间好时节(诗四首)
放飞思绪
Happy牛.Year
春雪的舞蹈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似乎都做过文学梦。但生活不易,所以只有少数人会在经历了种种繁杂、艰辛、成功、喜悦的生命滋味之后,还能在已趋于平静的日子里,记得这个梦,并且一往情深地想要把这个梦圆下去。各人的天赋秉性、生活阅历固然是一些重要的因素,但其中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是否能够坚持。任趼女士就是少数的坚持者之一。
读任趼女士的这些文字,内心伴随着豁达、明澄之感。这里没有造作,没有浮华,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被发现、被创造着的生活。在任女士的行文中,读者会看到时代的变迁、大众观念的变化、个人角色的转换,看到亮丽的青春、内敛的激情、从容和沉稳……有怀旧,但并不伤感,甚至勾起人对过去生活的温暖回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一些朴素的篇章中,处处可见昂扬向上的生活智慧。
归纳全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乐观而豁达的生活态度。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从任趼女士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她经历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经验。但在她的笔下,艰苦生活的历练养就的不是怨愤之情,而是不懈的追求和相信未来之信念。
二是思维敏锐,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步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人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是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强加于人。但任女士却一直勤于思索,吐故纳新,在坚持自己人生原则的同时,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时俱进。她的文章涉及内容很广,政治、经济、旅游、学习、工作、生活……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她都能够以一种开阔的视角给予关注。如《磨合》、《80后》、《感受经济周期》、《手机短信》、《暧昧》、《地球生气了》等篇章,时代气息鲜明,读来活泼有趣。
文摘悠悠岁月读父母
记得童年做学生时有一门人人必做的功课,那就是写忆苦思甜的作文。每逢下笔必有“我家祖宗十三代贫下中农出身”。此话虽在当时是根正苗红的标志,但写它并不是为了标榜什么。我家确实是贫农出身,我爷爷、姥爷辈均为苦大仇深之人。
我父亲13岁开始种田,15岁就作为佃农包种了几十亩农田,靠做体力活赚取些钱、物、口粮,以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爷爷本值壮年,养家糊口是分内之事,但无奈青年时期曾在冬季去湖区做篾匠(专门制作竹制品的手工艺人)活儿,在又阴又冷又潮的环境里落下风湿病,因无钱医治病情愈来愈重以致瘫痪在床。后来躲日本鬼子,全村人都跑到山里去了,唯独我爷爷不能行动,被日本鬼子刺伤手臂。我奶奶被万恶的旧社会强制长成“三寸金莲”,她一小脚女人,手难提四两,脚难行五里。父亲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一个15岁的男孩怎么可以独自种得了几十亩地。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促使他瞒着我爷爷奶奶跑出了家乡,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斗地主、分田地、闹翻身,轰轰烈烈。父亲每次讲起这段经历都会兴致勃勃。对他来说,这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
也许得益于少年时就会扶犁、掌耙、插秧莳禾,农活样样精通,父亲几乎干了一辈子农村工作。从村干部到乡干部,再到公社书记、区委书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用现代的话说是搞“三农”建设。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鞋子永远都沾着泥土,父亲的手掌永远都结着老茧。父亲每年都要到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因此凡父亲住过的农户就成了我家亲戚,正如现代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小时候我不谙世事,见农民来家里多了,总会有些嫌弃,他们喝过水的杯子我会洗了又洗,坐过的凳子我会擦了又擦。见我如此,父亲只是一笑,并不责备我什么,但仍然把农民往家里引,仍然热诚相待,赶上吃饭时间还留他们在家吃饭。当时对父亲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可现在看来,若所有的农业干部都能像父亲那样该多好。
父亲长期搞农村工作,对农业谚语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比如这首《数九歌》:“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六九五十四,枯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麻拐(田鸡)田中咯;九九八十一,穿蓑衣戴斗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轻轻地拧上这支旧钢笔的笔帽,立起身来,踱到窗前。由于前面高楼的遮挡,我看不见月光,只看见深邃的夜空中点缀着几颗忽明忽暗的星星,向我眨着眼睛,似在问我:你还在做着写作的梦吗?自去年怀着圆梦的想法握起这支钢笔,开启被岁月尘封已久的思绪,抒发自己时而汹涌时而悠悠时而翩翩时而静谧的情怀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近日忙里偷闲对这一年多的习作一一回望,心中竟有许多怀念与感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多彩,原来世态可以这样多姿,原来万物可以这样鲜活!
在习作的过程中,偶尔会拿出一两篇稿件交与朋友传阅,或是投送单位内部刊物登载一下,倒也听到些好评。每到这时,竟然生出孩子般的兴奋。最近有朋友怂恿,你干脆出本小册子吧。也罢,试试看吧,算是过把瘾,享受一下梦醒时分的最高境界——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