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犯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名家名作,张平,
品牌: 张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页码:583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501423784
·条形码:9787501423781
·包装版本:第5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内容:狗子动了一动,眼前陡地便扑出一大团红火,漫天遍野,滚滚向他遮来。就像在前线上扑出的那团火一样,就像刚才脑后被重重一击扑出的那团火一样……
是刚才?……四围黑压压的人群,他怎么也冲不出去,数不清的拳、脚、棍棒、砖头、石块、铁锹、钢条,劈头盖脸地涌来,攥住头发,脑袋被死死摁住,两臂被反架过去,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眼见得一个汉子两手抱起磨盘大的一块石头,就往右脚砸过来。他们知道他缺一条腿,左腿是假腿,就是要砸你的好腿。他猛地一躲,却躲不动,石头一下子砸在右腿腕子上,他重重的哼一声,便看到了眼前扑过来的那一团庶天盖地的红火……
作者简介张平,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撰写的小说《抉择》、《十面埋伏》、《天网》、《法撼汾西》、《红雪》、《孤星泪》、《凶犯》等,均是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他的书迷不计其数。
媒体推荐代后记 张平
刻骨铭心 永生难忘
——文集出版代后记
看着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六卷本《张平文集》,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浓浓的,烈烈的,久久无法散去。
我迄今已发表将近500万字作品,这部文集大约收录了其中的260多万字。这部文集包含了我的7部长篇,还有一小部分获奖的中短篇小说,可以说还是比较精炼的。平均每本45万字左右,价格也算合理。如果每本20多万字,可以出十卷本;如果把所有500万字全部收进去,可能还会更多更厚。之所以没这样做,只有一个意思,我不想杂七杂八一锅烩,最终让读者失望。
这部文集收集的基本上都是直面现实并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包括其中的中短篇小说。以前那些带有实验性的作品,还有那些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尽管有的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考虑到文集的可读性、集中性和现实性,就一律割舍了。
完全可以说,这部文集,是我创作生涯中截至目前,基本上能够概括我写作方式的一个较为准确的总结,同样也是对读者的一个还算实在和满意的交待。
在此之前,曾有好多家出版社同我联系过文集的出版事宜,有的出版社曾给我许诺过更高的价格和出版册数,最终之所以选择了群众出版社,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情。有朋友劝我,现在早都市场经济了,你的观念得变一变了。但对群众出版社,有一种血与肉般的感情真的让我无法割舍。
文集中7部长篇,其中有5部:《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都是在群众出版社和群众出版社所属大型文学刊物《啄木鸟》杂志上发表和出版过的。在我们十多年的交往中,我同群众出版社和啄木鸟杂志社的许多编辑铸就了终生终世都无法了断的情谊。我们一同改稿,一同策划,一同经受着作品发表的艰难和喜悦。最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我们还曾一同因为作品吃了官司,一同被推到了北京一家法院的被告席上,整整当了两年被告!在那些难以入眠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为了这些作品的命运和前途,为了出版社、杂志社的职责和道义,为了作家、编辑共同的精神和尊严,我们曾一同奔波,一同呐喊,一同抗争!那时候的我们, 曾经是一道血肉和灵魂的长城!
这种情感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来交换的。这之间的交往,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厚厚的大书!
群众出版社是一个老牌大社,近些年来,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品牌出版社而裹足不前,他们的改革决心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群众出版社不仅经受了考验,赢得了声誉,出版和发行机制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有关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一批年轻的出版、编辑和发行人才脱颖而出。像我的责编易孟林、吴小龙,如今都已经挑了大梁,成了啄木鸟杂志社的社长、主编,曾经是资深编辑的王洪武,如今成了群众出版社发行处的处长。其实他们都才三十岁出头,这在向来以年龄编龄论资排辈的出版系统,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还有更年轻的,像这套文集的责编之一、啄木鸟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张旌,今年才刚刚26岁!也许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观念新,有魄力,敢想敢干,具有准确的市场眼光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编辑,才使得老品牌出版社焕发了无限生机。
……
编辑推荐作者追求的就是与生活同步,近距离地反映生活。对作品细细地打磨是对的,特别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但有些东西,越是原始的越好,正是那种原始性,才是震撼力和冲击力。正是这种粗糙感,才使作品显示出真实性。
目录
凶犯
祭妻
像河流一样的泪水
糟糠之妻
姐姐
梦中的情思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很可能会这样,很可能。平时听惯了并不以为然,然而此时此刻让他如此揪心悲哀。对他来说,尤其是眼前,似乎再没有比这更令人痛苦的了。
孩子呢?孩子太小,啥也不懂,啥也会忘掉。刚过三岁,这个年龄还不会意识到失去父亲的痛苦。长大了,也许连他的模样也记不得一些了。母亲很疼他,他会活得很好,他会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可也自然就随了母亲的性格和见识。但这些,他已经无法顾及到了,或许会碰到一个比他更好的爸爸……
还有母亲。母亲三十守寡,再未嫁人,拉扯着五个孩子硬硬朗朗地一直活到现在。他对母亲充满了敬意。母亲勤劳节俭,含辛茹苦,可以说是把自己前半生都给了他们。五个孩子里头,数他最小。母亲在人前头总是夸他最有出息。他果然有出息。十九岁就当了兵,第二年就当了班长。那一次探亲回家,他看见母亲容光焕发,腰板挺直,头也高昂起来,心里感到少有的惊奇和欣慰。他觉得母亲活脱脱像换了个人。也许是因为他这个争脸的儿子,才让母亲的精神这样好,身体这样健康。
在部队里,他就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想起在他人伍时同母亲临别时的情景。火车站上,一长溜送行的人几乎都在流泪。有的在抽泣,有的哽咽不止,有的甚至哭出声来。真是泪洒十里长亭!
惟有母亲不哭!泪花儿也不见。母亲自始至终是一脸的慈祥一脸的笑。看着母亲的样子,他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才是母亲!一声长鸣,列车徐徐开动,顿时哭声一片。无数张泪脸当中,惟有母亲依然在笑。他觉得母亲的脸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母亲不只是勤劳本分,温和善良,母亲竟还是如此的刚毅坚强!他觉得他永远也无法忘记这动人的一幕。
六年的军营生活,对他来说真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他学到了无数知识和新思想。他还迷上了团部那个五彩缤纷的阅览室,上百种刊物由他浏览。他也迷上了那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图书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各样的书籍给了他不断的享受和陶冶。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渐渐成熟起来。到后来,每当再回忆起母亲时,就慢慢地感到母亲的性格中似乎欠缺了些什么。但缺些什么,他又感到很朦胧。于是他就常常谴责自己,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去想。
战场上,他被炸掉了一条腿。在医院里给母亲写信时,他简直有些控制不住自己,无法下笔,他想像着母亲的悲痛和心酸。他真担心母亲会承受不了。信发出去后,寝食不安六神无主地盼了二十多天才盼来了家里的来信。两手打颤拆了好半天也拆不开。哥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