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刘奎林
基本信息·出版社:黑龙江人民
·页码:33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20705761X
·条形码:9787207057617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媒体推荐代序
钱学森关于灵感思维研究的十封信
一
吴廷嘉同志并沈大德同志:
我很高兴地读了你们的来信和文章。我也很高兴能结识你们这两位青年知识分子。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供你们参考:
(一)我同意一般说来,提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指思维形式而并非思维内容,或说我们是要研究其思维规律而不是其具体过程和结果。抽象思维不等于哪一篇科学论文。
(二)我也同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其实一切人脑活动是在生物因素的一定限制下,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因素大概通过DNA遗传密码。人的审美和美感也是如此,所以我倾向于赞成李泽厚同志的美学观点。
(三)我想人的思维不限于两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应该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形式。不要关门!
(四)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文艺工作者有灵感,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有灵感,它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而灵感出现于大脑高度激发状态,高潮为时很短暂,瞬息即过;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则可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说“废寝忘食”嘛。
(五)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1)视觉图像的形成;(2)自幼全盲的人也能作画,画出静止或飞转的轮子,这也是盲人通过触觉和听觉等的感受在大脑中综合成的图像(《New Sclentlst》,1980年2月7日,第386页),“盲人摸象”的故事要修正了;(3)人体特异功能。
(六)研究思维科学不能用“自然哲学”的方法,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不能光用思辨的方法,要用实验、分析和系统的方法。所以说要脑神经解剖学家、脑神经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等的集体努力。
外国近来这方面发展很快。如1972年英国的神经生理学家和电子计算机专家A.Hendrickson夫妇就提出一个解释大脑活动的理论(见《New Scientist》1980年1月31日,第308页的大致介绍),那是比较深刻的理论,联系到信息编码、神经细胞、胞突接合体、前胞突膜和后胞突膜、膜间信息传递机理……等。当然也不完备,还有不能解释的地方,但已深到分子运动的水平了。
所以我们要能读外文。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80.7.1
……
目录
第一章 灵感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灵感(顿悟)萌发于原始思维
第二节 灵感一词源于古希腊
第三节 灵感是闪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瑰宝
第二章 中国古代灵感说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感兴说”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二)潜意识不同于下意识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下意识联系最密切的是潜意识。虽然潜意识同下意识一样,都具有生物属性,但潜意识与下意识不同,它不可能包容下意识的所有本能,如生
命的原始冲动等本能。然而,凡潜意识所能包容的某些本能却可以在显意识的制导下外化为生物行为并参与人的社会生活,这便是潜意识所独具的且又是区别于下意识的生物属性。
人是社会存在与生物存在的统一体,如果人的“兽性”消失了,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了;而人一旦失去了社会性,“兽性”就会泛滥,甚至人还会退化为动物,这也是一种演化的逻辑。
诚然,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中,以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以及宗教教义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但它同时又是对人的生物存在
的一种限制。限制“兽性”、弘扬“人性”是对的,但有时过分的限制往往造成人格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潜意识又是一种受压抑的意识,尚须不断地调适,才能
发挥其有效功能。
二、潜意识基本特征的新概括
由于潜意识也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所以潜意识与显意识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
潜意识和显意识都为高级意识,它们都为高度进化的生物所独有,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层次上的具体活动结果。显意识所体现的是线性相互作用关系,潜意识所体现的则是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
高级意识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遗传可能造成一些先天性的差别,否认这一点,也不是唯物的。但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功能,归根结底还是由后天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人的高级意识可分为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自觉意识首先是主体所能意识到的对大脑状态整合的意识过程;其次是主体清楚意识对象的内涵,并能知道意识到了什么的意识活动。而非自觉意识是与自觉意识相对而言的,它具有“灰箱”性质。在一般情况下,潜意识伊始常属于非自觉意识范畴,由于它具有“灰箱”性质,因而具有不可直接控制的一面。而潜意识又是一个从非自觉向自觉的转化过程,一旦转为自觉意识便同显意识一样可控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属于程度不同的可控意识。
可控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这种可控意识总是凭借着自身的感受性、适应性和觉悟性来反映或还进一步证明,可控意识具有高度超前和超越的能力,人依靠
……[看更多书摘]